希望的種子:一切皆由一開始
芭芭拉‧詹金斯(Barbara Jenkins)在此介紹「希望的種子:可持續發展的展望」展的中心思想:一個人的力量能帶動改變,並創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世界。國際創價學會(Soka Gakkai International,簡稱SGI)與國際地球憲章(Earth Charter International)在2010年聯合推出「希望的種子」展以來,至今已巡迴34個國家,觀展人數超過150萬人。該展自2015年7月中至11月爲止,在美國俄亥俄州托雷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ledo)展出。2015年11月10日,詹金斯於該大學的一個題為「創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當下:一個人的力量」的專題討論會開幕式上,發表了以下致詞。
回顧歷史,以「一個人的行動改變世界」的例子不勝枚舉。好比聖雄甘地,他啓發並帶領印度民眾爭取獨立,結束英國的殖民統治。好比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他召集美國民眾,推進公民權。又好比科學家、學者兼作家的雷切爾‧卡森(Rachel Carson),她對大自然的關心與研究,促使她開始了撰寫可稱作是在這地球上生活的「說明書」《寂靜的春天》。卡森後來成爲了現代環境保護運動之母。
這些人的心中,皆有個龐大至他們無法忽視的理想。理想使他們忠於自己,使他們自內心深處湧現決心。他們每一個人都從一小步開始,一步一腳印地邁進。看著這些人的豐功偉業,他們或許在不被打動之餘,還會對自己說:「我不可能達成如他們般的偉績。」特別是身處這複雜且殘酷的現實社會中,人們常感覺到自己既渺小又脆弱,無法帶來任何改變。
在其著作《選擇希望》裡,池田大作針對此無力感,提供了另一種看法:
「我不認爲人類是渺小和無力的。宇宙運行的力量,也存在於每個人的生命,人人都擁有無限的可能性。一個人偉大的内心變革,能夠撼動其他人的生命,並進而改變社會。一切從自己開始。」
一切生命皆相互依存。我們的每一個行動皆會影響周圍環境。以美國的「國家公園之父」著稱的約翰‧繆爾(John Muir)曾說道:「當我們試圖單獨拔出一樣東西,我們會發現其實它與宇宙萬物之間有著千絲萬縷肉眼無法看到的聯繫,那是切也切不斷的。」
當有理想的人,不受這人間煉獄般的世界動搖相繼而出,不屈不撓地前進,改變即在此時產生。這些人意志能夠如此堅定,是因為他們刻意點燃心中希望之火。如馬丁‧路德‧金博士在美國公民權運動最如火如荼之時,說道:「世事皆由希望成就。」SGI和國際地球憲章是出於相同的想法,合力製作「希望的種子:可持續發展的展望」展的。
展覽描述了在世界各地著手「變革」的人物故事。例如,其中一面展板特別介紹了環境運動家旺加里‧馬塔伊(Wangari Maathai)博士的故事。馬塔伊博士來自非洲肯尼亞的一個鄉下地方,不過她力爭上游,成爲了東非和中非首位獲得博士學位的女性。在馬塔伊博士的鼓勵和協助下,婦女和小孩們學習如何種植樹木,以制止打擊社區民眾生計的土壤侵蝕問題。她發起「綠帶運動」,在肯尼亞種植了超過5千1百萬棵樹。後來該運動擴展至全世界,成功種植超過12億棵樹。馬塔伊博士發起的運動始於1977年,在將近30年後,博士獲得了諾貝爾獎此殊榮。
另一面展板描述了一位英國SGI的會員喬安納‧懷克斯(Joanne Wilkes)的故事。她在曼徹斯特(Manchester)的莫斯塞德(Moss Side)購入了房子,那是一個犯罪率和幫派問題惡名昭彰的地區。懷克斯舉辦街頭派對,讓大家借此機會互相認識,最後促成了社區的重新規劃。
相信當這些人物在自己所在之處踏出第一步時,他們不曾想過要取得多大作為。然而,我們的行動,無論有多渺小,也會產生漣漪,改變這個世界。
《地球憲章》的第一項原則明示:「認識到所有生命都是相互依存的,每一種生命形式,無論它對人類的價值如何,都有其自身價值」。
爲了更深入説明此至關重要的原則,「希望的種子」展是根據以下的主題為出發點:
- 了解與學習當前的環境狀況及問題。
- 檢討自己的生活方式。
- 採取具體行動,解決眼前的問題。
歸根究底,此展的目的在於在參觀者每一位的心中播下「希望的種子」,期待大家皆能相信自己的潛能,在所在之處採取實際行動,體會到自己的每一步,能帶來何種變革。
芭芭拉‧詹金斯(Barbara Jenkins)是美國SGI的全國副婦人部長,信仰日蓮佛法至今41年。持有傳播學研究與方法學碩士學位,工作是市場調查的獨立顧問。平時喜愛帶愛犬Lucky去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