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行動與變革的必要

(© iStock/Malekas85)

為何每一個人在氣候變化議題上皆是不可或缺的存在?為何宗教在此當中扮演著特別舉足輕重的角色?

自然博物學家大衛‧愛登堡稱氣候變化為「現代人類面臨的最大安全威脅。」如果說氣候危機曾被視為遙遠的威脅,那麼日益頻繁的極端天氣事件則越發凸顯其真實性。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將2021年形容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一年。」

儘管許多人在這一艱鉅挑戰的陰影下感到杯水車薪,但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和團體想知道他們做什麽才能改變現狀,扭轉當前的氣候變化趨勢。

關鍵的機會

2021年1月,來自五個不同信仰傳統的年輕領袖齊聚在一場網路研討會上,分享自身的觀點以及他們在各自的信仰團體中,為提高大家的意識和促進積極行動所做出的努力。研討會凸顯出信仰團體的潛能,即通過各自的網絡,去教育、啟發和凝聚民眾以實現這個目標。

氣候行動跨宗教網絡指導委員會之一的英國SGI會員奧利維婭‧富克斯,主持該網路研討會

該網路研討會屬於每月召開一次的「為了地球的菩薩」(Bodhisattvas for the Earth)系列的一部分,該系列自2020年10月開始,由英國SGI和應用佛教中心(Centre for Applied Buddhism)舉辦。每一次的網路研討會都吸引不同的專家和活動家,探索積極的建議,為未來注入希望。開放大眾參加的這一系列研討會是為了響應2021年11月在格拉斯哥舉行的第二十六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而舉辦。COP26期間的國際談判被視為將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攝氏1.5度警戒線以下的重要機會。

信仰激發行動

1月份的會議以跨宗教為重點,主題為「氣候行動與變革的必要」(Climate Action and the Need for Transformation)。會議開始時,主持會議並擔任氣候行動跨宗教網絡(Faith for the Climate Network)指導委員會一員的英國SGI會員奧利維婭‧富克斯(Olivia Fuchs)解說了這一挑戰對信仰團體的特殊意義:

錫克生態(Eco-Sikh)的阿曼迪普‧考爾‧曼恩(Amandeep Kaur Maan)

「作為信仰團體,我們懷抱著強大的使命感,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因為氣候危機是一個在最深的層次上,影響著全人類和地球上所有生命存亡的威脅。與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類似,它突顯了不平等和不公正,對貧困和弱勢群體的打擊最大。作為信仰者,我們必須鼓起道德勇氣來面對這些不公不義的現象,倡導氣候公正,並探討如何改變自己和社會此深切的問題。」

她就網路研討會標題中「變革」的意義解釋說:「作為信仰團體,我們認識到人類在個體以及集體層面具有潛力帶來變革,同時,也察覺到為減輕和應對氣候危機,內在與外在的變革是必要的……我們相信,人類與生俱來和他人合力找尋方法解決問題的創造力及潛力。長期以來,我們已形成了堅固且具有韌性的網絡,對我們而言,支持、關懷彼此以及弱勢群體是件很自然的事。」

英國SGI的杰米‧克雷斯韋爾

日蓮佛法的核心就是相信人類的變革潛力。正如英國SGI會員暨應用佛教中心主任杰米‧克雷斯韋爾(Jamie Creswell)描述,所有的轉變都是從我們自身生命的變化開始――內在的變革引發外在的變革。這就是「人間革命 」(人性變革)的概念。一切都是相互關聯的,因此我們每個人都很重要,我們每個人都能帶來改變。

奧利維婭解釋說,為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所組成的信仰工作組有三個優先事項:行動、協作和教育。教育和行動旨在推動個人和集體層面行為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作為信仰團體,先樹立好榜樣。而協作的目的在於凝聚來自不同信仰背景的人一起共事。

從對話到餐具

這些發言者皆是楷模,他們的經歷顯示,星火燎原,哪怕最初只有僅僅數人投入環保行動,他們也能成為動員其信仰團體的力量,包括影響他們的信仰領袖,這些領袖進而又能夠影響其會眾。

迪維娜‧喬漢是印度教氣候行動的青年推廣協調員

印度教氣候行動(Hindu Climate Action)的青年推廣協調員迪維娜‧喬漢(Devena Chouhan)指出:「在英國,有將近一百萬名的印度教教徒。如果我們能在自己的社區裡開始討論氣候變化和需要採取的緊急行動,那我們就能令周遭的人變得更注重環保,幫助各個團體減少氣候足跡。」這就是社區的力量。

這些活動家在各自的社區裡實施的教育倡議包括以下範例:

  • 播放每月與專家進行的對話;
  • 與伊瑪目舉辦講習班;
  • 與學生舉辦講習班;
  • 通過社交媒體共享信息和資源;
  • 視頻資源與如「穆斯林可持續生活指南」(A Muslim’s Guide to Sustainable Living)的冊子,該指南以伊斯蘭教教義為依據,鼓勵人們採取較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 「小足跡」(Small Footsteps)項目,將不同信仰的兒童聚集在一起,學習何謂可持續的生活;
  • 推廣道德消費(或稱良知消費);
  • 教導人們如何處理家居廢物。
巴胡信託的可持續發展項目負責人凱姆蘭‧謝扎德

行動的例子豐富多樣,從環境的清理、國際植樹活動到禮拜場所的綠化;從推廣社區內綠色空間的活用到宣傳環保領域的職業。凱姆蘭‧謝扎德(Kamran Shezad)是巴胡信託(Bahu Trust)可持續發展項目的負責人,也是英國清真寺和伊瑪目國家諮詢委員會(Mosques and Imams National Advisory Board)的氣候變化項目顧問。他介紹了一項倡議,就是在清真寺舉行的「開齋晚餐」(齋月期間,每天在晚上吃的那一餐飯)上,大家從塑料餐具和碗盤改為使用可生物降解或可重複使用的器皿。在任何一座清真寺中所舉辦的開齋晚餐都可能有數百人來參加。

變革的本質

然而,正如凱姆蘭所指出:「我們的主要轉變必須是在精神層面上的。我們可以盡情組織各式各樣的活動,但那些活動如果沒有以信仰教導我們的價值觀為本的話,也不會是真心的,也起不了真正的作用……只不過是高談闊論罷了。」

薩德農場的首席執行官塔莉婭‧錢恩

每一個信仰傳統都有敦促人們尊重大自然的教義。天啟宗教(亞伯拉罕諸教)提到,人有責任要守護神的創造物;印度教告誡,所有生物都具有神性;佛教教導,所有生命皆相互依存;錫克教中神與創造物的一體性。當我們審視各自傳統的根源時,會看到自己的信仰離不開地球的生態。回顧這些精神根源可以促使我們更加關愛地球,為了後代子孫保護地球。

薩德(Sadeh)是一個位於英國的猶太農場,也是一間推廣環保的靜修中心。其首席執行官塔莉婭‧錢恩(Talia Chain)指出:和政府相比,宗教反而能為下一代做更多打算。政府看短期目標,而宗教關注的是如何將其傳統代代相傳。她表示:「我們的後代子孫還有機會看到未來的世界嗎?作為宗教人士,這必須是我們一切行動的核心。」

每位發表者對於能在環境議題上攜手共進,皆展露了深切的感恩之情。大家一致認為氣候行動刻不容緩,同時,也感受到彼此共同的使命,並表示很珍惜此學習共勉和互相激勵的機會。

(另請參閱該系列第一回研討會的摘錄「佛教徒對應氣候危機的方式」)

[202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