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價值

(© Getty Images)

「創造價值」此概念是創價學會第一任會長牧口常三郎(1871-1944)的中心思想。「創價學會」此名稱中的「創價」即是「創造價值」。牧口先生其聚焦於人的幸福、責任及自強,以人為本的思想至今在創價學會全球性的佛教人本主義中得以延續。

「價值」、「價值創造」這類措辭或許會造成困惑,讓人將之與道德標準所隱含的價值混淆。這裡的價值所指的,是能夠提高人的生活素質,被人所重視的事物,而非一套用以評價人的行為的道德準則。對創價學會而言,價值是現實生活中具有正面意義的部份,它是由人在積極面對日常生活中的種種挑戰時創造出來的。

價值的存在無法與人分開。人類時時刻刻都在創造價值。價值的性質可正可負,也可大可小,這一切都取決於當事者的志向,以及意志的強弱。

看似令人不能自拔的逆境,其實都是創造正面價值的良機。

坎坷的人際關係、經濟困難、健康問題等看似令人不能自拔的逆境,其實都是創造正面價值的良機。舉例來說,一個畢生維護正義的人,或許就是因為早年曾經受過委屈才有這般決心。

佛道修行讓人視這些危機為轉機,也讓人展現強大的生命力、智慧與毅力把握機會、創造價值。我們所存在的世界,是一個相互關連且彼此依存的生命網絡,我們自身所創造的正面價值,也會藉此傳播出去並惠及其他人。如此一來,原本只為改善自己困境而立下的決意,可為社會帶來有意義的貢獻,也可對其他人發揮鼓勵和啟迪的作用。

這種由內到外、由自身到社會的演化過程,可於牧口先生對價值的分類中看到。牧口先生按由內到外的順序,把價值分類為:美、利、善。「美」指的是美學上的價值,那是在接觸到美好事物時被喚起的正面感官反應。「利」,從廣泛的意義來說,是指一切讓人感到有所收穫的事物,其中包括讓我們生活更方便舒適的物質條件。「善」則是指能使全人類更幸福、社會更美好公正的因素。

牧口先生於1928年信受日蓮佛法,在這之前,他就已經深信幸福是人生的真正目的。修行了佛法之後,他開始使用「大善生活」來描述追求最高價值的生活方式。在牧口先生看來,為全人類謀求利益即是創造出最高的價值,因此稱之為「大善」。這其實是佛教的「菩薩慈悲行」,牧口先生所做的,是為這悠久的佛教概念,題了一個現代的名稱。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與牧口先生同年代的哲學家和教育家都認為,「宗教」有其別具一格的價值標準,一般的價值觀念是無法用來考量宗教的。牧口先生卻並不認同這種觀點,他主張──可否帶給人類幸福,才是判斷宗教是否正確的標準。他寫道:「除了救人救世之外,宗教難道還有別的存在意義嗎?救人不是利的價值嗎?救世不是道德價值嗎?」

牧口先生的價值論呼籲我們,無論身為何人,無論身在何地,都應為其他人的幸福而行動。崇高的理想是智慧及力量的泉源,它讓人在現實生活中,以最有效的方法,創造最大的價值。就如同池田大作所教導:「唯有致力於一個比自己生命更廣大的目標,才能度過充實無悔的人生。」

來源: 2006年10月《SGI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