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利利他的佛道修行

“”
(© Bull’s Eye/Getty Images)

日蓮佛法「一生成佛」的法門,闡述每個人都能於今生今世成佛。然而,何謂「成佛」?

釋迦牟尼(釋尊)是佛教的創始人,他通曉人生苦難的根源,指引眾生克服這些苦難之力,就秘藏在其生命之中,令人得以窺探到自己生命的奧妙及無限的可能性,故被世人尊為「佛陀」。釋尊魁岸的身影,帶給世間深遠的啟發和希望。他的一生展現了佛應有的姿態,然而,隨著時光流逝,釋尊活生生的「成佛」例子,逐漸變得抽象難明,遙不可及。佛與凡人之間的距離被拉開,成為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佛被視為高高在上,遠離塵世的神祇般存在。

然而,釋尊當初說法的目的,卻是要使眾生「如我等無異」(語出自《法華經》)。某些教派將佛視為特殊的存在,修行不以成佛為目的,而是在於一階段又一階段地獲得較低層次且不完整的悟得。其他教派,則視「成佛」為一個難以企及的目標,需要經過生生世世「歷劫修行」的過程,絕非人人可以實現的。

日蓮佛法教導,佛界並非指一個特定不變的「終點」,人也不會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突然「成佛」。佛界本來就存在於芸芸眾生的生命之中。佛道修行的目的就在於,今生今世,此時此地,在挑戰日常生活各種現實問題之中,湧現己心之佛界,發揮其中的慈悲、智慧、勇氣,創造力與生命力。

讓佛界時時刻刻在生命中脈動的方法,就在於自利利他的菩薩道修行。大乘經典記載,菩薩作為佛陀的弟子,一心一意從事佛道修行,師事佛陀,亦效法佛陀。他們透過自身的修行獲得各種神通力(註解),並運用這些神通力來救苦救難。其實這些神通力,以及菩薩的本質,均代表著眾生生命中本有佛界的種種特徵,也在於說明佛界展現的方式千千萬萬。

菩薩道的修行除了自身精益求精之外,更力求為眾生「拔苦與樂」。

菩薩道的修行除了自身精益求精之外,更力求為眾生「拔苦與樂」。

菩薩的形象就像一道橋梁,把深邃難解的佛界與現實生活聯結起來。因為嚴格說來,菩薩的生存方式即是佛的生存方式。

佛的一生就是一面精進自身修行,一面投身芸芸眾生之中,與其共患難。此「入世」的行動,出自對眾生生命尊嚴的確信。因此,佛說法教化,鍥而不捨,為的就是讓眾生去確信自身有超越各種苦難的潛力,能夠視苦難為成長的契機,建立穩若磐石的幸福。

由此可見,佛界是在人與人的互動,例如行善助人、受良師益友諄諄善誘等舉動中展現的。池田大作曾描述道:「為他人而行動,加強、加深又穩固了我們生命中的佛界。當佛界得到增強,我們就能夠更深地去啟發他人的生命。而這條人性變革的王道,就存在於自利利他的行動之中。」

註解:佛法有「六神通」之說,所指的並非世俗常提的「超能力」,而是讓自己與眾生通往佛界及絕對幸福的能力。根據正因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的《佛教哲學大辭典》,六神通即:(1)神境通(神足通、如意神通)──可自在變現自身,前去任何地方;(2)天眼通──不分遠近大小,皆可得見;(3)天耳通──可聽見任何音聲:(4)他心通──可知他人心思;(5)宿命通──可知眾生的過去世;(6)漏盡通──可斷盡一切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