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正安國──為民眾確立和平

(© beastfromeast/Getty Images)

1260年7月16日,日蓮以《立正安國論》為題──意為「樹立正確的思想以帶來國家的安穩和平」──向當時的執政者提出了他最重要的諫書。這篇諫書激切地呼籲回歸到佛法的初衷,也就是為人們確立和平與幸福。對日蓮而言,只有透過堅定主張每個人都擁有無窮尊嚴及潛力的哲學,才能達成這個目標。

如果我們真正相信生命本有的尊嚴,一定會珍視自己以及他人的生命,並視解決苦難及消除暴力為人類最重要的課題。但是這個世界卻充斥著本可避免的災難、不平等及不公義的現象。日蓮主張,要改變世界,必須由改變個人內心做起。

在日蓮的時代,日本社會遭受一連串災難之苦,包括地震、水患、瘟疫及火災。一般的老百姓苦不堪言。日蓮決心要找出這些災難及混亂的根本原因,進而針對社會的基本信仰結構進行研究分析。在《立正安國論》中,日蓮提出了他的結論。

日蓮主張,要改變世界,必須由改變個人內心做起。

日蓮特別注意到,雖然國內的佛教寺廟及僧侶比比皆是,但是他們的祈禱及行動並不能為民眾帶來和平及安穩的生活。

他認為社會上顯現出來的混亂反映人心內在的失序,他寫道:「是三毒強盛之一國,如何能得安穩?」日蓮特別強調人性中的毀滅性衝動面與瀰漫在社會上的戰亂、飢荒與疫病具有因果關係。

他深信唯有佛法才能讓人們有力量克服自己心中的毒。但是在廣泛地鑽研佛法之後,他得到的結論是,當時人們信仰的佛法只會讓人們變得被動而容易受到這些毒的動搖,根本無法使人們變得堅強到足以抵抗它們。

現世安穩

日蓮特別反對當時一般人對於佛教的看法,就是佛教能使人死後到極樂世界,而對今世的辛勞悲痛只有死心強忍。日蓮相信,佛教的宗旨應該是帶給人們更好的境遇:這輩子就可以得到的幸福及快樂。

日蓮深信,佛法真正的目的在《法華經》中表達得最為直接明確,也就是使人們覺知,眾生皆有無窮的潛力,與生俱來便是堅強並有智慧的,而且總是有能力將自身的環境及社會朝更好的方向轉變。正確的佛道修行應該能在我們的生命深處帶來正面的轉變,這種生命內部的改變能讓我們的慈悲心超越負面的衝動面以及想凌駕他人的自私欲望,也讓人們有能力改變環境,最終甚至能將人類社會轉變成一個理想與和平的國度。

《立正安國論》是以對話的形式,寫出主人與客人針對國家動盪狀況進行的討論。客人代表當時日本最高的掌權者北條時賴,他描述當時社會如下:「死亡之輩,既超大半,敢無一人不為其悲慟者!」在主人與客人探討造成社會混亂原因的過程中,代表日蓮立場的主人指出,佛典中早已提出警告,如果情況未能獲得改善,國家將會因內部的武力衝突以及外國的侵略而持續衰落(日蓮的預言成真,1272年日本國內發生政變,1274年蒙古大軍試圖入侵日本,後者是前所未有的外患)。

日蓮主要的動機源自於他對庶民的悲慘情況感受到的沉痛共鳴。他曾經誓願要引導自己及他人共同獲得幸福,而這意味著要努力使人們覺醒所具備的挑戰命運的能力。日蓮這番直言不諱的決意,如同他在文中寫道:「不可不言,不可不恐」,為自己帶來直至今日仍然頗受爭議的聲譽。

和平哲學

在一段重要的文句中,日蓮要求執政者「早改信仰之寸心」。以現代的表達方式來說,就是改變我們自身以及我們內心深處對生命本質的信念。

池田大作在談論這項改革時提到:「重要的是,如何在整個社會中活用『萬人皆佛』此《法華經》的和平大哲學。以社會層面而言,就是要讓『立正』所標榜的『敬人』哲學與『生命尊嚴』的理念,確立能成維繫及左右社會的原理。」

今天,許多人活在困惑、空虛以及絕望感中。無論對於改變自身的生命、或是改變社會,他們都感到無能為力。

任何宗教或是哲學,本都應該帶給人們力量,讓他們不論在面對從生命內部產生的或是外部社會帶來的絕望、疏離感以及破壞作用時,都能夠獲得勝利。

為了創造一個以生命為最高價值的和平世紀,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懷抱一種主張生命美好、尊嚴以及具有無限潛力的哲學。這就是日蓮的《立正安國論》所要傳達的最終訊息。

來源: 2003年7月號《SGI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