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正安国──为民众确立和平
1260年7月16日,日莲以《立正安国论》为题──意为“树立正确的思想以带来国家的安稳和平”──向当时的执政者提出了他最重要的谏书。这篇谏书激切地呼吁回归到佛法的初衷,也就是为人们确立和平与幸福。对日莲而言,只有透过坚定主张每个人都拥有无穷尊严及潜力的哲学,才能达成这个目标。
如果我们真正相信生命本有的尊严,一定会珍视自己以及他人的生命,并视解决苦难及消除暴力为人类最重要的课题。但是这个世界却充斥着本可避免的灾难、不平等及不公义的现象。日莲主张,要改变世界,必须由改变个人内心做起。
在日莲的时代,日本社会遭受一连串灾难之苦,包括地震、水患、瘟疫及火灾。一般的老百姓苦不堪言。日莲决心要找出这些灾难及混乱的根本原因,进而针对社会的基本信仰结构进行研究分析。在《立正安国论》中,日莲提出了他的结论。
“日莲主张,要改变世界,必须由改变个人内心做起。”
日莲特别注意到,虽然国内的佛教寺庙及僧侣比比皆是,但是他们的祈祷及行动并不能为民众带来和平及安稳的生活。
他认为社会上显现出来的混乱反映人心内在的失序,他写道:“是三毒强盛之一国,如何能得安稳?”日莲特别强调人性中的毁灭性冲动面与弥漫在社会上的战乱、饥荒与疫病具有因果关系。
他深信唯有佛法才能让人们有力量克服自己心中的毒。但是在广泛地钻研佛法之后,他得到的结论是,当时人们信仰的佛法只会让人们变得被动而容易受到这些毒的动摇,根本无法使人们变得坚强到足以抵抗它们。
现世安稳
日莲特别反对当时一般人对于佛教的看法,就是佛教能使人死后到极乐世界,而对今世的辛劳悲痛只有死心强忍。日莲相信,佛教的宗旨应该是带给人们更好的境遇:这辈子就可以得到的幸福及快乐。
日莲深信,佛法真正的目的在《法华经》中表达得最为直接明确,也就是使人们觉知,众生皆有无穷的潜力,与生俱来便是坚强并有智慧的,而且总是有能力将自身的环境及社会朝更好的方向转变。正确的佛道修行应该能在我们的生命深处带来正面的转变,这种生命内部的改变能让我们的慈悲心超越负面的冲动面以及想凌驾他人的自私欲望,也让人们有能力改变环境,最终甚至能将人类社会转变成一个理想与和平的国度。
《立正安国论》是以对话的形式,写出主人与客人针对国家动荡状况进行的讨论。客人代表当时日本最高的掌权者北条时赖,他描述当时社会如下:“死亡之辈,既超大半,敢无一人不为其悲恸者!”在主人与客人探讨造成社会混乱原因的过程中,代表日莲立场的主人指出,佛典中早已提出警告,如果情况未能获得改善,国家将会因内部的武力冲突以及外国的侵略而持续衰落(日莲的预言成真,1272年日本国内发生政变,1274年蒙古大军试图入侵日本,后者是前所未有的外患)。
日莲主要的动机源自于他对庶民的悲惨情况感受到的沉痛共鸣。他曾经誓愿要引导自己及他人共同获得幸福,而这意味着要努力使人们觉醒所具备的挑战命运的能力。日莲这番直言不讳的决意,如同他在文中写道:“不可不言,不可不恐”,为自己带来直至今日仍然颇受争议的声誉。
和平哲学
在一段重要的文句中,日莲要求执政者“早改信仰之寸心”。以现代的表达方式来说,就是改变我们自身以及我们内心深处对生命本质的信念。
池田大作在谈论这项改革时提到:“重要的是,如何在整个社会中活用‘万人皆佛’此《法华经》的和平大哲学。以社会层面而言,就是要让‘立正’所标榜的‘敬人’哲学与‘生命尊严’的理念,确立能成维系及左右社会的原理。”
今天,许多人活在困惑、空虚以及绝望感中。无论对于改变自身的生命、或是改变社会,他们都感到无能为力。
任何宗教或是哲学,本都应该带给人们力量,让他们不论在面对从生命内部产生的或是外部社会带来的绝望、疏离感以及破坏作用时,都能够获得胜利。
为了创造一个以生命为最高价值的和平世纪,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怀抱一种主张生命美好、尊严以及具有无限潜力的哲学。这就是日莲的《立正安国论》所要传达的最终讯息。
来源: 2003年7月号《SGI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