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认识自己所选的道路──德尼斯•吉拉谈论宗教间对话的价值

德尼斯•吉拉的大头照
(© 圣教新闻)

巴黎天主教大学宗教研究中心(l’Institut de science et de théologie des religions)前任副所长德尼斯•吉拉(Dennis Gira)是位法国神学家,同时也精于佛学研究。2020年12月11日,创价学会的日报《圣教新闻》刊载了一篇吉拉的专访,他谈论到自己钻研佛法的原因、宗教间对话的价值,以及《日莲大圣人御书全集》(简称《御书》)的法文翻译。

您是天主教神学家,也是佛学专家。在您看来,同时研究两个宗教有什么重要性?

我并不是唯一研究这两个宗教的人。最近几年间,许多天主教神学家开始认真地钻研佛教。毫无疑问地,这绝大部分要归功于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1中诸位教长的推动。这场会议提出了教会革新以及现代化的愿景,而教长们在这个大框架中,强调宗教间对话的必要性。值得一提的是,新教徒也在推动与佛教界的对话以及佛法的学习。

当某一个宗教的信徒尝试着理解与自己宗教不同的信仰,并且希望与对方进行对谈时,双方必须愿意尽可能去深究彼此信仰的极致深义。如此一来,双方便能够回归到各自宗教创始者的初衷以及教义的根本。

我们持续不断地努力,让自己透过对话更了解其他宗教传统的“核心”,就能开启深入的、心与心的沟通。

为了避免任何人误会,我必须说明,虽然我钻研两种宗教,但是我跟从的只有耶稣基督的道路。我也希望与我对话的佛教徒伙伴也认真去研究这两种传统,同时也只遵行佛陀教示的道路。

“基督的道路”与“佛陀的道路”拥有许多共同点。不论是哪一条道路的奉行者,都能在不必使对方改变信仰的情况下,与对方共享某些价值观,一起开展许多工作。就像“慈善的撒玛黎雅人”(《圣经》中的比喻),虽然与耶路撒冷圣殿有关的人士视之为敌人,但是很明显地,他跟从耶稣教导的道路,比司祭等宗教领袖虔诚多了,哪怕这些人跟耶稣同样都是犹太人。对基督徒而言,如果非基督徒的行为跟撒玛黎雅人一样,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那么他走的道路与耶稣指示门徒的道路非常接近,远远胜过那些没有展现同样精神的基督徒。

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或称卡缪)曾说过,以其精髓而不是“副产品”来判断一个教义才是诚实的态度。您觉得他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

如果有人只从十字军东征或是殖民主义的角度来探讨基督教,就等于仅仅考量了这个传统的负面“副产品”,为其真正的意义做出局限的、甚至错误的诠释。这好比拿历史上的僧兵来谈论日本佛教一样。实际上,这两个传统的历史不该被简化成这些“副产品”。如果我们着眼于某个宗教的精神精髓,其根本意义所在,我们必然会发现它造福人类的真正精神层面。

与来自和我们截然不同的社会背景以及价值观的人们见面、对谈,是发掘彼此共同点的珍贵机会。

我们持续不断地努力,让自己透过对话更了解其他宗教传统的“核心”,就能开启深入的、心连心的沟通。了解他人信仰的核心,会帮助我们加深自己的信仰。就这层意义而言,如果一个宗教有意向世界开放,对话的精神与实践是明显不可或缺的。

这个原则不仅适用于宗教,也适用于生活中的所有层面。与来自和我们截然不同的社会背景以及价值观的人们见面、对谈,是发掘彼此共同点的珍贵机会。我们同时还能更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和别人不尽相同的特有天赋以及长处。对话的收获就是让我们成长为更好的人。

您以负起《御书》的法文翻译顾问这项重要任务为开端,将日莲佛法更深入地介绍给法国社会。

我本身对日莲佛法的研究,加上协助《御书》的法文翻译,强化了我的信念,即每一份去了解他人信仰的努力,都会同时帮助加深自身的信仰。有关日莲佛法,我必须强调,为了了解日莲,最重要的是,不要理会有关他的种种流言蜚语,即别人如何评论他,而是要用心倾听日莲本人想传达的讯息,而这都在他的著作里。

我举一个有趣的思考点做为说明。有些人认为日莲态度强硬、激烈辩论因而否定他,批评他“不容异己”。但是,我们不要忘了,日莲生在末法时代,在末法时代说法。如果不考虑当时局势带给他的严重急迫感,就不可能了解他想引导众生成佛的热望。在深入考量这个背景后,我开始明白,日莲所采用的折伏(驳斥权教),其实反映了他急欲表达那份对佛教徒而言最大的慈悲,来帮助于末法时代水深火热的众生成佛。在那样的时空背景下,这原本是不可能达成的事。

当日莲意识到这件事对末法众生的意义时,他前往京都、奈良以及其他当时主要的佛教研究中心,努力钻研佛法,以寻找“经中之王”,最后他找到了《法华经》。《法华经》传达了两项非常重要的真理:一、一切众生的生命中都有与生俱来的至高佛性;二、佛是永恒的,自“久远元初”起一直都在引导众生。然而,许多末法时代的弟子完全忘记自己是佛子以及后继这个身分,这也是为什么《法华经》中的长者穷子喻显得如此生动。

观展者浏览陈列在柜子里的文本
2016年4月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的“法华经展” (© 东洋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

杂志《宗教世界》(Le Monde des religions)希望我写一篇文章,帮助读者了解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的“法华经展”(2016年4月)有什么重要性。经过漫长的思考,我最后决定凸显《法华经》与《圣经》的三个相似点,帮助可能有兴趣观展的人了解《法华经》教义的本质及重要性。

第一个相似点是有关《法华经》和《圣经》都揭示了一直以来秘而不宣、令人惊异的内容。举例来说,在《法华经》第十六品《如来寿量品》中,宣告了佛陀最初成佛的时间点,揭露了佛的永恒性。《圣经》也同样披露了有关世界的起源、人类的状态以及天主透过耶稣基督将自己显现在人群之中的惊人事实。

第二个相似点,是《法华经》与《圣经》的普遍性。这一点表现在希望万人成佛(《法华经》)以及所有世人得救(《圣经》)的愿望中。在《法华经》,这个立场藉由所有人都有“佛性”的主张得到确认。《圣经》则是确信天主对祂所创造的人类是信实的,因为祂明示每一个人都能得救,以及在复活的基督里成就的一切。

第三个相似点是佛陀在《法华经》中以及耶稣基督在福音书中都运用大量的譬喻。《法华经》中的长者穷子喻以及《路加福音》中(第十五章第11至32节)的浪子回头比喻,皆清楚地阐述了佛的慈悲以及天主的怜悯。这些譬喻绝妙地反映了佛教与基督教内涵上的一致性,同时也显现了这两个宗教传统的异同,从而开启了宽广的对话空间。

伦勃朗(或称林布兰)于1669年的作品《浪子回头》 (公众领域)

认识到相似之处固然重要,但我们也必须尊重这两个譬喻在本质上的差异以及各自所代表的传统,也应该看到这些差异其实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生命难以言喻的奥妙。这么做可以使我们在对话时,更自在、更无畏地探索各种可能性,放心地相信所有参与对话的人都能在精神层面得到丰富的收获。

若能将宗教间对话体现的开放态度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宗教真正的价值就得以彰显出来。

我同意这个看法。每一个具有普遍性且对世界开放的宗教都有年轻人和新的世代,他们如实地承继传统带来的精神遗产,并且在各自文化的启发下,积极虔诚地追求自己的精神层面。

我收看了于2020年9月27日举办的创价学会世界青年部总会线上直播(在法国,是在早上5点半开始!)。这些年轻人超越物理距离的限制,成功地传达了“患难与共”的精神,令我非常感动。我在回想时,希望油然而生,认为这些年轻人与来自其他许多宗教的青年,体现了人类的未来。

不同国家的青年透过网络轮流发表了为世界点燃火炬的决心,声言日莲佛法无疑就是“太阳佛法”,能够驱逐所有生命中的黑暗。“光”的形象对基督徒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

我年轻的时候(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觉得一个基督教青年活动的口号非常有道理:“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烛光。”确实,即使我们并非身处高位,采取的行动未必能即刻对世界产生影响,但是从小地方着手就足够了。我在观赏于9月召开的世界青年部总会时,这个口号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即便蜡烛的火光非常微小,但是当世界上的青年共襄盛举,一人点燃一根蜡烛,最后一定会光芒万丈,照亮世界。

在世界青年部总会上登台的年轻人反复说道:“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在他曲折的人生中,也常说这句话,尤其是在一场数一数二重要的演说中,他呼吁:“我有一个梦想!”,这句话成为了对所有美国人的呼吁。

梦想是年轻人的特权,这表示他们已经整装待发,满怀热情地接下改变世界的挑战,梦想着世界会变得更好,深信人类将拥有正义、团结以及和平的未来。

  • *1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于1962年到1965年举行,企望协助天主教会顺应现代社会。会议呼吁天主教徒敞开心胸,重视与现代社会、与其他宗教信徒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