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伏:讓人們能夠顯露自己的真正潛能
佛法的目的和宗旨是為眾生帶來幸福。在每個人生命中都富有尚未開發的可能性,蘊藏著深邃的智慧、勇氣、力量和創造力。基於個別的性格、文化、個性和情感的特色,我們以種種不同的方式來表現這些潛能,從而創造出每一個人獨特的美和奇蹟。佛法的宗旨是讓人們認識和展露自己生命中的無限潛能。面對苦難和考驗時也許會感到無能為力,佛法就是要摒除這種無力感,讓我們能夠開發內在的潛能,轉換任何苦痛的根源,找到人生的充實感和目的。
在廣泛流傳的佛典之中,只有《法華經》最明確闡釋這深邃的潛能,並清楚明言它平等地存在於所有人的生命裡。它強調佛法讓一切眾生能夠立時就地與之連繫起來。《法華經》亦以其「一乘」教義著稱,此乃包含一切的教法,道出最終的佛法真理──所有人皆能成佛和擁有獲得幸福的權利。
佛經裡提到向人們解釋這真理的兩個基本方法:第一個方法是「攝受」,與別人分享這生命觀,卻不直接質疑駁斥別人的原來信仰;第二個方法是「折伏」,更加斷然主張佛法的真理,並質疑駁斥那些令人變得無力的觀念。
折伏是希望他人幸福的修行,是慈悲和確信他人佛性的具體實踐。
折伏是希望他人幸福的修行,是慈悲和確信他人佛性的具體實踐。跟別人深入談論佛法是需要勇氣的行動,也是對別人表示最高敬意的行為。單單為自己而修行,似乎是較為容易的做法,但這並非真正的成佛之道。
在佛法始祖釋迦牟尼(釋尊)入滅約1500年後的十三世紀,當時佛教已在日本扎根,可是分裂成無數宗派,各流派皆自稱代表釋尊的佛法,其中更有些僧侶與壓迫民眾、腐敗的政治當權者勾結。
創價學會會員所信奉的佛法的創始人日蓮(1222-1282)就是生於這個時世。經過長年博覽群經,鑽研各宗各派的教義,日蓮開始強烈指責那些他認為跟《法華經》肯定人生的教義背道而馳的他宗教條。由於那些鼓吹消極思想、助長人的無力感的誤導世人的教義,正是造成苦難和社會紛爭的元兇,日蓮儘管遭到權勢的嚴酷壓迫仍然繼續貫徹其行動。
日蓮言詞慷慨激昂的形象,有時候會讓人忽略了其折伏是以開誠對話為根本這個事實。他一直以來總是致力對話,聲言「除非智者能破我義,終不為用也」。可是敵對他的人不敢跟他進行辯論,只會暗中串聯圖謀對他加以迫害。
《法華經》以不輕菩薩這個人物作為折伏的模範。不輕菩薩無論碰上任何人也謙恭地欠身敬禮,告訴對方因為他們具備佛性,所以自己對他們深懷敬意,可是此舉起初卻受盡嘲笑和攻擊。不輕菩薩直視別人的佛性,指出他們對自己本身的看法狹隘。
自己能夠做到什麼?對人生能有什麼期待?我們往往對此妄下定論,自己局限自己的想法。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是靠這些界限來對自身下定義。對自我和世界的狹隘想法,很容易把我們困在牢籠裡。對自我斷定的界限受到質疑時,可能會使我們感到不安,甚至會覺得受到威脅。佛法不斷挑戰我們對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折伏精神絕非是愛好爭論,想要證明自己和本身的想法勝於別人的膚淺思想。那是一份持久的慈悲精神,是為了讓別人覺悟他們生命中具備未顯現的偉大潛能。
來源︰ 2011年4月號《SGI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