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弟不二
在任何領域中,輔導他人成長的人通常會被稱為導師。對於關切人類幸福和發展的佛法來說,師弟關係,即導師與弟子的關係極其重要。佛法的師弟關係建立在一同為人們的幸福努力、將人們從痛苦中拯救出來的誓願上。
日蓮佛法作為根本的《法華經》,以生動的譬喻描述佛陀釋迦牟尼(釋尊)的弟子們立下這誓願的情景。《法華經》中描述,當釋尊在講授佛法哲理時,地殼忽然裂開,數不勝數的菩薩神采飛揚地從地下湧出。這些被稱為「地涌菩薩」的菩薩,下定決心在釋尊逝世後動盪不安的時代中,實踐釋尊的教導。他們立誓要在如此社會和精神混沌的時代,為拯救陷於煩惱痛苦的人鞠躬盡瘁,不論面對什麼苦難都會勇往直前。
這壯麗且充滿戲劇張力的描述,寫出了導師和弟子們為了群眾幸福的超越時空的深邃承諾,也是佛陀的弟子們從被動地接受教導蛻變成主動地跟隨釋尊一同實踐慈悲行動的比喻。
探索方向
佛法旨在助人自立自強,其根本前提是每一個人都與生俱來一種潛能,使他能戰勝任何環境、跨越一切困難、將煩惱轉化為成長的力量。這思想基於對我們生命每一刻都蘊藏著無限勇氣、智慧、慈悲和創造力的確信。
通過導師循循善誘、諄諄教誨,令弟子發覺到自己也擁有那無限的潛能,有自信去開發自己未知的可能性。導師以身作則,身教帶給弟子的啓發決不亞於言教。導師的人格和行動體現了成佛此抽象的哲理。
導師畢生在幫助人自強,樹立榜樣,教導弟子們為他人行動能使自己發揮最大潛力、獲得最大幸福。池田大作寫道:「能使自己覺醒這人及生命的『最大願望』(自他皆幸福)的,就是真正的師匠(導師)。」
佛法清楚教導何謂自我精進之道,亦即成佛之道──一面勇敢面對困難,努力成長,一面為別人付出。在舉旗不定的關鍵時刻,想起導師作的示範,能使人踏出勇氣的一步,突破自己。導師的言教和身教幫助弟子不偏離這困難重重的成佛之道。困難重重是因為要和自滿、恐懼、傲慢和懶惰等生命傾向相抗衡。池田曾指導說,導師助你察覺自己的弱點,並令你勇敢地面對它。
雖然導師是佛道修行的模範,但那並不表示弟子要模仿導師的一舉一動,而是應該從導師的身上汲取智慧,憑各自的方式在自己的環境中發揮。如此吸收並融匯導師的精神,能使弟子的成長和發展超越自己的想像。佛法的師弟關係是需要勇氣的自我探索之道,非一味模仿或奉承。
佛教認為,一切的責任最終落在弟子的肩膀上。雖然導師時刻準備好要教導弟子,但是弟子也必須積極請教和學習,如此一來,弟子會成長茁壯,將吸收到的精神應用到行動上。
真正的導師
究竟佛法上所指的真正導師的準則是什麼呢?首先就是看其根本方向或動機為何,其窮極一生奮鬥的理想是什麼。至高無上的理想是令每一個人毫無例外地克服困難,得到幸福。真正的導師是一位畢生追求真理、累積智慧的人。這種態度與那些自以為博學多才、通曉天地,只是單向傳授知識的老師形成對比。那種老師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不惜掩蓋事實,並且將知識變為特權,而非公開予大眾共享。
導師最大的期望就是弟子能青出於藍。這無盡的成長和傳承過程是讓傳統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的關鍵。《法華經》中描寫地涌菩薩比他們的導師釋尊更為相貌堂堂的用意即在於此。
如要界定導師和弟子的不同角色,那麼導師的角色就是教導弟子們什麼是崇高理想,以及把它實現的最有效方法,弟子則是努力去實現並拓展導師的理想。
佛法的「師弟不二」中的「不二」,指的是師弟為實現同一夙願,並肩奮鬥所締結的深邃緣分。師弟不二是佛法的命脈,也是使實現萬眾幸福的理想得以薪傳的方法。若是缺少這共同的夙願,和弟子沒有與師同心奮鬥的精神,導師充其量只是個崇拜的偶像,佛法也會失去其變革的力量。
發展與傳承
師弟的深厚關係,特別是創價學會第一任、第二任、第三任會長之間的師弟關係,一直支撐著整個組織的發展。每位接任的會長都費盡心力去拓展前任的構想,要建立一個能夠關心、包容和鼓勵到更多人的組織。創價學會第三任會長池田大作(1928-)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與第二任會長戶田城聖(1900-1958)緊密合作,幫助了數百萬日本人自立自強,改善了生活。戶田跟導師第一任會長牧口常三郎(1871-1944)雖然受到日本軍政府威迫,仍堅決拒絕對損害佛法真實教導的事態讓步,而一同被逮捕入獄。
池田承先啟後,將兩位導師致力於使民眾自強的理念,推得更寬廣、更國際化,使這理念超越宗教的框架,成為一股推進和平、文化及教育的世界潮流。
池田表示,他的行動目的在於幫助他人意識到師弟精神能帶來多大的可能性。他經常談到,他決心在社會及全球問題領域中開拓新道路,然後交給下一代由他們去全面發展。池田寫道:「導師和弟子是針和線的關係,導師是針,弟子是線。縫衣服時,針在前面開路,最後就沒用了,留待後面的線去發揮作用。」
使眾生幸福是佛法的目的。然而,是通過師弟關係,生命與生命的聯結,一個人的理想成為燎原的星火,才能使佛法的目的超越抽象理論的框架,在我們的生活之中成為現實。
來源: 2010年1月號《SGI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