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弟不二

(© Dave Cutler/Images.com)

在任何领域中,辅导他人成长的人通常会被称为导师。对于关切人类幸福和发展的佛法来说,师弟关系,即导师与弟子的关系极其重要。佛法的师弟关系建立在一同为人们的幸福努力、将人们从痛苦中拯救出来的誓愿上。

日莲佛法作为根本的《法华经》,以生动的譬喻描述佛陀释迦牟尼(释尊)的弟子们立下这誓愿的情景。《法华经》中描述,当释尊在讲授佛法哲理时,地壳忽然裂开,数不胜数的菩萨神采飞扬地从地下涌出。这些被称为“地涌菩萨”的菩萨,下定决心在释尊逝世后动荡不安的时代中,实践释尊的教导。他们立誓要在如此社会和精神混沌的时代,为拯救陷于烦恼痛苦的人鞠躬尽瘁,不论面对什么苦难都会勇往直前。

这壮丽且充满戏剧张力的描述,写出了导师和弟子们为了群众幸福的超越时空的深邃承诺,也是佛陀的弟子们从被动地接受教导蜕变成主动地跟随释尊一同实践慈悲行动的比喻。

探索方向

佛法旨在助人自立自强,其根本前提是每一个人都与生俱来一种潜能,使他能战胜任何环境、跨越一切困难、将烦恼转化为成长的力量。这思想基于对我们生命每一刻都蕴藏着无限勇气、智慧、慈悲和创造力的确信。

通过导师循循善诱、谆谆教诲,令弟子发觉到自己也拥有那无限的潜能,有自信去开发自己未知的可能性。导师以身作则,身教带给弟子的启发决不亚于言教。导师的人格和行动体现了成佛此抽象的哲理。

导师毕生在帮助人自强,树立榜样,教导弟子们为他人行动能使自己发挥最大潜力、获得最大幸福。池田大作写道:“能使自己觉醒这人及生命的‘最大愿望’(自他皆幸福)的,就是真正的师匠(导师)。”

(© Bruno Budrovic/Getty Images)

佛法清楚教导何谓自我精进之道,亦即成佛之道──一面勇敢面对困难,努力成长,一面为别人付出。在举旗不定的关键时刻,想起导师作的示范,能使人踏出勇气的一步,突破自己。导师的言教和身教帮助弟子不偏离这困难重重的成佛之道。困难重重是因为要和自满、恐惧、傲慢和懒惰等生命倾向相抗衡。池田曾指导说,导师助你察觉自己的弱点,并令你勇敢地面对它。

虽然导师是佛道修行的模范,但那并不表示弟子要模仿导师的一举一动,而是应该从导师的身上汲取智慧,以各自的方式在自己的环境中发挥。如此吸收并融汇导师的精神,能使弟子的成长和发展超越自己的想象。佛法的师弟关系是需要勇气的自我探索之道,非一味模仿或奉承。

佛教认为,一切的责任最终落在弟子的肩膀上。虽然导师时刻准备好要教导弟子,但是弟子也必须积极请教和学习,如此一来,弟子会成长茁壮,将吸收到的精神应用到行动上。

真正的导师

究竟佛法上所指的真正导师的准则是什么呢?首先就是看其根本方向或动机为何,其穷极一生奋斗的理想是什么。至高无上的理想是令每一个人毫无例外地克服困难,得到幸福。真正的导师是一位毕生追求真理、累积智慧的人。这种态度与那些自以为博学多才、通晓天地,只是单向传授知识的老师形成对比。那种老师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不惜掩盖事实,并且将知识变为特权,而非公开予大众共享。

导师最大的期望就是弟子能青出于蓝。这无尽的成长和传承过程能让传统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关键。《法华经》中描写地涌菩萨比他们的导师释尊更为相貌堂堂的用意即在于此。

如要界定导师和弟子的不同角色,那么导师的角色就是教导弟子们什么是崇高理想,以及把它实现的最有效方法,弟子则是努力去实现并拓展导师的理想。

佛法的“师弟不二”中的“不二”,指的是师弟为实现同一夙愿,并肩奋斗所缔结的深邃缘分。师弟不二是佛法的命脉,也是使实现万众幸福的理想得以薪传的方法。若是缺少这共同的夙愿,和弟子没有与师同心奋斗的精神,导师充其量只是个崇拜的偶像,佛法也会失去其变革的力量。

发展与传承

师弟的深厚关系,特别是创价学会第一任、第二任、第三任会长之间的师弟关系,一直支撑着整个组织的发展。每位接任的会长都费尽心力去拓展前任的构想,要建立一个能够关心、包容和鼓励到更多人的组织。创价学会第三任会长池田大作(1928-202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第二任会长户田城圣(1900-1958)紧密合作,帮助了数百万日本人自立自强,改善了生活。户田跟导师第一任会长牧口常三郎(1871-1944)虽然受到日本军政府威迫,仍坚决拒绝对损害佛法真实教导的事态让步,而一同被逮捕入狱。

池田承先启后,将两位导师致力于使民众自强的理念,推得更宽广、更国际化,使这理念超越宗教的框架,成为一股推进和平、文化及教育的世界潮流。

池田表示,他的行动目的在于帮助他人意识到师弟精神能带来多大的可能性。他经常谈到,他决心在社会及全球问题领域中开拓新道路,然后交给下一代由他们去全面发展。池田写道:“导师和弟子是针和线的关系,导师是针,弟子是线。缝衣服时,针在前面开路,最后就没用了,留待后面的线去发挥作用。”

使众生幸福是佛法的目的。然而,是通过师弟关系,生命与生命的联结,一个人的理想成为燎原的星火,才能使佛法的目的超越抽象理论的框架,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成为现实。

来源: 2010年1月号《SGI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