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三千

(© DrAfter123/DigitalVision Vectors/Getty Images)

每一個人的生命中都有無限的潛能,這是日蓮佛法的核心信念。佛法的一念三千法理告訴我們,生命中的每一瞬間,都存在著無限的可能性。

即使在理論上可以接受生命中有無限潛能這個概念,但人在現實中還是會覺得自己能力不足,這通常是源自我們對自己及對世界所抱持的狹隘觀點。我們的價值觀及目的觀、我們努力的目標以及對幸福的定義,全部都會影響我們如何接受及感受周遭環境的方式。我們固然可以懷抱著對自己及世界的狹隘觀點而仍然過得很舒適,但是一旦遇到問題或是阻礙,就可能會遭到沉重打擊,感到無助或恐懼而覺得苦惱。

詳細分析並解釋不同的價值觀、目的觀以及幸福觀如何在生活環境中造成差異的,就是一念三千的法理。它闡明個人的幸福觀以及欲望的性質如何決定環境的質素。

透過修行日蓮佛法,我們能夠從生命內部湧現源源不絕的勇氣、希望與韌力,進而克服種種挑戰,遠遠超越自己認為可以做得到限界。我們也可以幫助其他人做同樣的事。佛界就是指這個充滿活力及慈悲心的生命境界,而佛就是指能將這個境界固定為自己主要生命狀態的人。但是,大部分人都未能察覺到自己的這種潛能,也不知道如何將其發揮。

《法華經》揭示佛法的最高真理,即每個人皆可成佛。基於這個教義,六世紀中國的佛教大師智顗(天台大師)建構了一套哲學系統,以一念三千這個法理來解釋為何萬人成佛是可能的。這法理闡明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小宇宙,而每一瞬間的生命狀態都會反映在生活中的每一層面,包括人們生存的社會環境以及自然環境。

三千這個數字則是生命實際呈現於現實的各個法則相乘所得的結果。

十界

組成三千這個數字的第一部分是十界,即十種生命的境界或狀態。十界以自由意志、慈悲心及感受到的幸福程度為基準來排列,由低至高的順序為:(一)地獄、(二)餓鬼、(三)畜生、(四)修羅、(五)人、(六)天、(七)聲聞、(八)緣覺、(九)菩薩、(十)佛。

過去,人們以為十界是指人所出生的十個不同且獨立存在的世界。十界中的前六界源自古代印度六道輪迴的思想體系。人們相信,誕生在哪一個世界取決於過去世的行為,並只能在這六界中無止境地反覆生死輪迴。

佛教思想將六道的思想做了修正,闡述六道並不是指外在的環境,而是人的內心狀態。

地獄界形容因不能如願而滿腹怨恨、被痛苦束縛住的憤怒狀態。餓鬼界的特徵則是無止盡的欲望。畜生界的特徵是愚昧衝動的行為,沒有理性思維,沒有道德觀。修羅界的特色是好鬥,以自我為中心,一心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但遇到強於自己的對手時就會變得諂媚卑屈。在人界中,人們會出於理性及希望達到更高境界而努力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衝動。人有各種欲望:出於本能的欲望、想獲得名聲的社交欲望、求知欲及想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欲望等等。天界就是指努力後欲望獲得滿足時感受到的歡喜,但這喜悅會隨著時間流逝變淡。

根據亙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因果法則,我們在過去累積的因,會導致我們的生命傾向於停留在某個特定的境界中。不僅如此,我們也依據自己當下的生命狀態來感受這個世界。因此,就算處於相同的環境中,不同的人會以不同的內心狀態,或可說是透過不同的濾鏡來觀看現實,所得到的結果也迴然不同。

佛法教導,如果我們能夠擁有領悟生命真實的智慧及洞察力,我們的生命就能顯現佛界。佛界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其特徵就是我們生命中本有的無限智慧、慈悲以及勇氣。為能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必須竭盡全力來脫離六個較低的生命境界。

佛法中還描述了三個高於六道的境界:聲聞、緣覺及菩薩界。聲聞及緣覺都是部分得道的境界,悟得萬物的無常及六道生命的不定。聲聞境界的人是透過聽聞佛法教義而得此領悟,而緣覺的人們是靠自己悟得。菩薩界的人同樣追求真理,但會更進一步以慈悲的行動為他人的幸福作出貢獻。

《法華經》指出,佛界與其他九界一樣,都存在於每個人的生命中,是每個人於今世擁有的潛能。相對於《法華經》的這個說法,其他經典教示,凡夫必須歷經一世又一世的艱苦修行才能逐漸修得佛的德行。

十界互具

《法華經》跟其他佛教經典的另外一個不同處,在於闡述了十界互具的法理,說明十界中的每一界同時包含了其他九界。這裡指出,生命並不是固定在某一境界,而是任何時刻都可能顯現其他的任何一界。這個原理闡明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生命境界,因為儘管看起來像身處於某一特定境界,但其他九界卻儼然存在於我們生命中,只是沒有顯現出來而已。

我們在某一瞬間所顯現的境界取決於對周遭環境的反應。人的生命境界固然會在每一瞬間有所改變,但是從比較寬廣的角度來看,我們的生命活動總是圍繞著一個或某些特定的境界打轉,最終還是會回到同樣的境界。

十界互具的法理意味著每個人在任何時刻都有可能顯現佛界。透過不間斷的佛道修行,我們就能鞏固生命中本有的佛界。佛道修行指,為自己及他人的幸福努力,捨棄自己的成見及錯誤的想法,淬鍊自己內在本有的慈悲及智慧。佛界並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會在我們的日常行為中展現為慈悲、智慧與為自他幸福所做的努力。

成佛並不意味著徹底根除其他九界,而是指在生命本有的佛界影響之下,九界中的正面特質會顯現出來,進而為構築自身及他人的幸福做出貢獻。

十如是

除了十界以及十界互具,組成三千諸法的另一部分是「十如是」。十界法理描述的是生命各種不同的表現,十如是則列舉了在所有生命狀態都共通存在的層面,解釋了因果法則如何觸發十界中的任何一界。

不管呈現出來的是十界中的哪一個境界,所有生命都擁有同樣的十個元素,分別為:(一)相、(二)性、(三)體、(四)力、(五)作、(六)因、(七)緣、(八)果、(九)報、(十)本末究竟等。

前三個如是「相、性、體」描述生命本體。接下來的六如是「力、作、因、緣、果、報」闡述因果法則如何在生活中運作,以及十界藉什麼方式在實體上顯現。生命的實體(體)包含了可以被感官察覺的屬性(相)以及不能被察覺的屬性(性)。

第十個如是「本末究竟等」,闡述十如是在十界中的任何一界都具有一致性。最重要的是,這意味著佛界此一不受動搖的幸福境界本來就存在於生命中,並且作為內在的因,當我們接觸到一個觸動此內在因的外緣時,就能充分展現並發揮生命中的佛界。

三世間

三千諸法的最後一部分是「三世間」的法理,這裡從三個不同的觀點來分析我們的生命,並說明每個人在現實生活中的存在方式。

三世間指的是:(一)五陰世間(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色陰是構成生命的物質面,其他四項是生命的精神面)、(二)眾生世間(由五陰暫時和合、表現出十界的眾生),以及(三)國土世間(支持眾生生存的環境)。

三世間代表的是人們生存的現實世界,不是分別存在,而是統合為一個整體,同時顯現十界中的任何一個境界。

人們在某一瞬間的生命境界因此由三個因素決定:十界互具(十界乘以十界等於百界)、十如是以及三世間。世間諸法的總數就是由這些因素相乘而得,即三千,這也意味著每一個人於每一瞬間都有三千個可能的表現方式。

每個人都擁有無限的可能性

一念三千的哲學體系為人們帶來希望,因為它主張,現實中我們每一瞬間的生活都是我們生命境界的作用,當生命境界有所改變時,現實也會展現新的面貌。此外,這樣的理念激發我們鼓勵關懷他人,投入現實生活裡挑戰,並勇敢堅定地面對和超越困難。

生命是不斷變化的,每一瞬間都包含了無數可見及不可見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佛界存在於每個人的生命中,一旦在現實中顯現佛界,生命中無限的可能性以及人類最崇高的願望,都變得觸手可及。

日蓮將一念三千的法理視為佛陀教導的核心法理,並確立了一種修行方式來讓眾生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體驗佛的境界:確信自己的佛性並唱念「南無妙法蓮華經(Nam-myoho-renge-kyo)」,這樣的修行方式讓人們在生活中實現了一念三千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