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幸福的指針 
第十章 生也歡喜,死也歡喜(10-4)

10-4 生死不二

  本節基於《法華經》的哲理,介紹將生命明顯存在的狀態視為「生」、潛伏的狀態視為「死」,且生命永恆存在的「永遠生命觀」。

  生與死是生命變化的狀態。反過來說,生命只能呈現生與死。凡夫的眼光,只看見生命始於生,終於死。但是,佛法的觀點打破此界線,認為「生命」是貫穿生死,以生的狀態出現,以死的狀態持續。
  從這個觀點來看,佛法是如何看待生命變化樣相的生與死呢?
  〈法華經‧壽量品〉談及「若退若出」(《法華經並開結》510頁)。「退」就是指「死」,「出」是指「生」。
  〈壽量品〉從永遠的生命觀,述說生命並非退或出、生或死,而日蓮大聖人的〈御義口傳〉更深入闡明本有之生死,也就是本來原有的生死、退出,才是正確的生命觀。
  因此,將生命明顯存在的狀態視為「生」,潛伏的狀態視為「死」,而且生死永恆存在,這就是生命本身。
  佛法的至極哲理視「生」為生命明顯存在、「死」是生命的潛伏,是看到生命多麼悠久、偉大啊!
  而且,佛法還闡述生死不二。使「生」發揮作用的是潛伏的奧妙力量,而潛伏狀態的生命又因為接觸到緣而顯現,營造朝氣蓬勃的生,發揮色彩豐富的個性。
  之後,生將靜靜地消退,走向死。但在死這潛伏狀態下又繼續儲備新能量,等待下一個新生。
  意即,生就是將生命在休息中所貯備的生命力爆發、燃燒,直到完成這一生的篇章,走向死亡。而死就是指冥伏、潛伏於宇宙本身的生命,一面充盈宇宙生命的力量,一面等待向生飛翔。
  這就是本有的生死,而這宇宙本然節奏的根源就是南無妙法蓮華經。

  摘自《生死一大事血脈抄講義》(1977年4月刊登在《聖教新聞》)

《創造幸福與和平的智慧》一書彙集池田會長著作中的核心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