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人間革命的實踐 
第十八章 佛法是對話的宗教(18-6)

18-6 佛法對話的要諦

  化他行為何重要?佛法對話該如何實踐?日蓮大聖人破折諸宗的意義何在?本節從各種角度論述佛法對話的要諦。

  針對人生命中「魔性與佛性之奮戰」,徹底探討的就是大聖人佛法。四度大難正是這場根本奮戰的真正戰場。大聖人毅然戰勝了魔性。因為「佛法講勝負」。
  人類的宿命,唯有靠這場生命的根本奮戰才能轉換。
  基於此意,在紛爭情勢日益嚴重的現代,日蓮佛法「奮戰的人本主義」將成為時代所需。
  日蓮大聖人的佛法乃強調「師弟關係」的佛法。大聖人身為「先驅」,率先實踐尊敬自他佛性的折伏行,掀起法戰,痛擊魔性,為了人們佛性的顯現奮戰到底。
  進而以龍口法難、佐渡流罪為契機,大力呼籲門下,要為救度民眾而奮戰。佐渡流罪之後,弟子奮戰的時機到來。
  這場「與魔性的奮戰」就是「折伏」。創價學會出現在現代,也是因為現代正是與魔性奮戰的主要戰場。
  折伏既是實踐「相信自他之佛性」此信念,也是實踐「敬人」的最崇高行動。

  *  *  *

  折伏的核心在於「慈悲」和「哲理」。
  「慈悲」是指,欲拯救苦惱人們的這份佛心。就我們的實踐而言,即是對朋友的「關懷」,更具體而言,也就是指鍥而不捨的「忍耐」,以及伸張正義到底的「勇氣」。
  「哲理」則指,針對《法華經》教說萬眾皆能成佛、人人皆擁有獲得幸福權利此哲理的「確信」。
  折伏的根本是出自佛「誓必讓人人幸福」的心願。將此心視為己心,才是為末法廣宣流布奮戰的真正弟子、地涌菩薩的誓願。
  「慈悲」經常會被劃分為「慈」與「悲」來論述。「慈」是指,如同對待自己的子女般慈愛地教導他人。「悲」是指,為他人的苦惱同悲共苦。
  總之,人要在有如母愛溫馨照料與父愛嚴格指引的兩方培育下,才能茁壯成長為心靈豐裕的人。對其溺愛則無法培養獨立,壓抑則無法發揮個性。
  佛就是具備了父母雙方的親德來引導人們,不只助人們脫離苦惱,還指引人們如何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提升人生的境界,幫助人們在現實社會中獲得幸福。
  所謂折伏,就是實踐「拔苦與樂」的慈悲行為。

  *  *  *

  折伏是道出「真實」;是鼓起勇氣,徹底說清真實的法理;是高舉「正義」的旗幟。
  折伏是一場為了確立與實現應受重視的普世價值與人間正義的戰爭。因此,絕對不是偏狹的宗派主義,當然也不能變成宗派主義。
  《法華經》是直接道出佛所悟得的真實,所以被奉為「折伏的經典」,徹底教說每一個人都是尊貴、不可替代的存在,並教導世人何謂生命的尊嚴,以及最崇高的實踐是敬人的行動。
  而投入充滿苦惱的現實世界,透過不自惜身命的實踐教示世人此《法華經》精神的人,就是本佛日蓮大聖人。
  此外,大聖人更以「南無妙法蓮華經」表現《法華經》精神,並將之圖顯為御本尊,作為我們生命的明鏡。

  *  *  *

  〈如說修行抄〉御書曾提到,「要指責《法華經》的敵人」(御書文白並列本Ⅱ,6頁,大意),有關這一點,為避免誤解,想在此加以說明。
  執著於錯誤教導的人,即使聽到正確的教導,也會加以反駁,反而更執著於錯誤的教導。所以要不斷與對方對話,明確指出其信仰教義的謬誤,同時也要讓對方發覺對該教義信以為真乃是錯誤,兩者都很重要。
  如果對方邪見過深而惡言相向時,當然要加以破折。若忘記「破折」,就不是大聖人的弟子。如果不敢對惡「破折」,創價學會的精神不存。
  然而,雖說要「指責」《法華經》的敵人,但也絕非要和對方起爭執,更遑論使用言論以外的手段。重要的是要讓對方「明辨正邪」,具體而言,就是「要徹底勇於伸張正法」。
  光指出對方錯誤之處還不夠,對方不會信服。要明確道出什麼才是正確的教導,才能踏出改革現實的第一步。
  但其根本還是在於慈悲。
  大聖人在〈開目抄〉裡引用章安大師解釋《涅槃經》之文,闡示他自身進行折伏與嚴格破折諸宗的意義。(「破壞混亂佛法的人,就是佛法中的敵人。不慈悲、假裝友善的人,就是他的敵人。能譴責惡人,就是守護佛法的聲聞,佛的真正弟子。為別人消除奸惡,就是他的父母。對惡能加以叱責,就是佛的弟子。不驅趕放逐惡人,就是佛法中的敵人。」御書文白並列本Ⅰ,329頁)
  大聖人實踐折伏行是基於大慈悲精神,始終是為了喚醒被邪法迷惑的人們並加以拯救。
  我們在實踐折伏時,也要抱持與大聖人同樣之大慈悲精神,秉持誓必拯救此人的一念才是。

  *  *  *

  釋尊在《法華經》本門闡明久遠實成之後,只有在〈不輕品〉當中闡述過自身過去世的修行。由此可見,久遠的釋尊成佛之本因也是基於不輕之實踐。
  〈御義口傳〉中,論及不輕菩薩之禮拜行時,曾提到〈壽量品〉的經文「我本行菩薩道」,說:「我者,指本因妙之時;本行菩薩道之文是不輕菩薩也,指此為禮拜住處。」(御書802頁)
  從這段御文可知,於久遠之昔修行成佛本因的釋尊,其前身就是不輕菩薩。
  久遠的釋尊就是覺知且修行了萬眾生命皆具備的三世永遠之妙法而成佛的。
  也就是透過覺悟「任何人都具備妙法,是尊貴的存在」此真實,才得以把自身提升到佛界此最高境界。
  此外〈御義口傳〉也闡述,不輕的禮拜行相當於〈壽量品〉的「每自作是念」之文。佛無論在成佛前或成佛後,總是不斷祈願萬眾成佛。因為成佛是一切生命奧底原本懷有的永恆願望。由此可知,不輕菩薩的一念,與佛此心相同。
  從上述教示可知,不輕菩薩的實踐即是折伏,不僅是直通自他成佛之道,也是開啟自他幸福的崇高實踐。
  和不輕菩薩一樣,實際向人們宣說妙法精髓,還遭遇危及生命之迫害的正是大聖人,為我們示範了什麼才是真實的「如說修行」、「法華經行者」。他破除了光靠言詞或形式上的實踐,畢生貫徹實踐妙法的精神。透過這種尊貴的行動,才能開闢未來永遠的幸福之道。

  *  *  *

  一切的根幹都是在於是否和佛心、《法華經》精神一致。只要與佛為一體,符合妙法,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佛心就是指,誓必拯救萬眾此大慈悲的誓願。胸懷此誓願,並為了成就此誓願而奮戰,自身生命在這當中就會受到磨練。
  折伏行當中含有破除自他無明的力量。
  如同鑽石只能用鑽石琢磨,人唯有靠人來磨練,方能綻放光芒。想要成就偉大的人生,從事折伏很重要。
  一個人的人生,看似很長實則短暫。一生當中能夠親自體驗的事有限。可是,如果能將他人的煩惱視為自己的煩惱,一起祈求、奮鬥、克服,人生的豐富度就會擴大兩倍、三倍、十倍、百倍,無限地擴大。
  為他人煩惱、奮鬥多少,就能積蓄多少的「心之財」,並奠定不管遇到任何事也絕不動搖的幸福境界。
  因此,對人們暢談日蓮大聖人的佛法,是使人們結下成佛機緣的最尊貴行為,所以有莫大功德。
  戶田先生說:「下種分為聞法下種與發心下種兩種。初次折伏一個人,但對方並沒有入信,這是聞法下種。其他人再去折伏,而對方請領了御本尊,這是發心下種。兩者都屬於下種,所獲的功德也一樣。」
  無論是聞法下種或發心下種,都是教導人們妙法的尊貴行為。這兩種自願為本佛效勞的功德,都是無比巨大的。
  以此為前提,大聖人尤其強調聞法下種,要向對方宣說妙法,讓對方結下佛緣。
  大聖人教示:「因此,都必須堅決地去講說《法華經》給他們聽。相信的人一定可以成佛,而毀謗的人也會因為結下『毒鼓之緣』而能夠成佛。」(御書文白並列本Ⅲ,139頁)
  「毒鼓之緣」又稱「逆緣」。亦即,只要向某人宣說《法華經》,即使對方當時不信,甚至反加誹謗,可是「聽聞了正法」即是結了「緣」,將來必會步向成佛之道。
  即使對方無法馬上相信正法,但只要聽聞了妙法,生命裡被下種的人,會像種子發芽般,總有一天會相信正法。
  所以不管對方信不信,重要的是祈求對方的幸福,竭盡最大誠意,鼓起勇氣向對方述說佛法的偉大。
  大聖人也是如此,即使面對企圖以暴力或權力迫害的敵對者,也毫不畏懼,堂堂伸張正義到底。
  不願意放棄任何人,誓必拯救每一個人,佛的這種行動,就是妙法的折伏行。
  創價學會繼承了佛的這種精神與行動,所以跟隨學會共同奮鬥的每一個人,不可能沒有偉大的功德。
  「為正義挺身而出,你的力量將倍增」──這是我年輕時就銘記於心的箴言。
  為正義奮戰的人是無敵的。沒有比胸懷真理的人更堅強。
  大聖人教示:「雖然,諸天善神等力助日蓮,故至龍口亦能取勝,其餘之大難悉獲脫免,今魔王其不懲忿乎!」(御書879頁)──雖然(第六天魔王親自搗亂),但因為諸天善神等合力幫助日蓮,所以連龍口法難也戰勝了,其他的大難也擺脫了。現在,可能魔王也嚐到苦頭了吧。
  全宇宙的諸天善神、佛、菩薩都來相助,沒有比這更堅強的後盾了。只要秉持大公無私的正義信念,全身就會洋溢大宇宙的力量,勇氣和智慧會源源不斷湧現。
  所以大聖人顯示廣大無邊的歡喜境界,說:「日蓮遭受的流罪,是今生的小苦,不值得嘆息;來生能夠領受大樂,才是最值得歡喜的事!」(御書文白並列本Ⅰ,330頁)
  我們要確信,學會員秉持與本佛同心,弘揚妙法的正義行動中,必具有宇宙般偉大的福德。

  摘自《御書的世界》(日文第三冊,2005年3月出版)

《創造幸福與和平的智慧》一書彙集池田會長著作中的核心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