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人間革命的實踐 
第十八章 佛法是對話的宗教(18-5)

18-5 「忍難」與「慈悲」

  本節論述在引導人們走向幸福的佛法對話中,重要的是「忍難」與「慈悲」。

  大聖人曾提到自己身為法華經行者的境地,敘述如下:
  「所以,日蓮在理解《法華經》的智慧方面,雖然連天台、傳教的千萬分之一都比不上,但是在忍受苦難和滿懷慈悲方面無人能夠相比,相信有心的人會心存敬畏之念吧。」(御書文白並列本Ⅰ,261頁)
  意指:比起理解《法華經》的智慧,即使天台與傳教較為優越,然而在「忍難」與「慈悲」方面,大聖人則遠勝他們兩人。
  要在末法時代弘通《法華經》,當然要有理解《法華經》的智慧,也就是說,有條有理地宣說教義乃為要事。在理論上闡明《法華經》的功績上,大聖人謙虛表示自己比不上天台、傳教,但並未因而否定理論的必要性。
  然而,比起理論更重要的是,須擁有「忍難」與「慈悲」之心,在惡世末法時代的現實社會弘法,徹底拯救最受苦的民眾。
  「忍難」與「慈悲」互為表裏,正因為深懷拯救民眾的慈悲,所以忍難弘法的力量才能更勝一籌。
  所謂「忍難」絕不是指單方面挨打受難的被動狀態。因為末法是「惡」強盛的時代,能除惡並自覺必須喚醒人們之使命者,不管是誰,都需要具備與難奮戰不懈的覺悟。而此覺悟的根本就是,要擁有如嚴父般的慈悲,絕不讓末法民眾誤入謗法之途。胸懷這種嚴格愛護之心,才能直通救度末法民眾之道。
  慈悲是忍難的原動力;忍難則是深懷慈悲的證明。

  摘自《開目抄講義》(日文,2006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