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幸福的指針
第九章 成就黃金般的人生總結(9-1)
9-1 豐裕的「第三人生」
日蓮大聖人鼓勵門下:「妳一定會更顯年輕,福運接連而來。」(御書文白並列本Ⅱ78頁)
任何人都無法避免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日漸老化。然而,實踐妙法創價家族的人生之旅卻是隨著年輪累積,生命益發年輕輝煌,積聚充沛福德,彼此互相勉勵,一起贏得人間革命勝利的人生。
一般來說,將求學階段視為「第一人生」,自立後致力於工作的時期為「第二人生」,之後的人生、最後總結階段為「第三人生」。如何度過豐裕的「第三人生」?池田會長教導相關的重要指針。
佛教的重點在於解決生老病死,而日蓮大聖人佛法之精髓,不單是為了克服這「四苦」。
誠如《御書》云:「四面者,生老病死也。以四相莊嚴我等一身之塔也。」(御書773頁)佛法從更深層面說明四苦將變為莊嚴「一身之塔」的珍寶,亦即莊嚴「生命寶塔」之寶。
有句話說:「對愚者來說,老年是冬天;對賢者而言,老年是黃金時期。」
一切端看自己抱持什麼樣的心態。
是把「老」視為至死為止的衰落時期呢?還是將它視為完成人生最後階段的時期?把「老」看作人生的下坡路?還是上坡路?──雖然同樣過日子,但人生的充實感有著天壤之別。
* * *
希望「第三人生」要成為「第三青春」。青春,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消失,關鍵在於自己的想法。人不論年齡多大,只要有積極的挑戰精神,就愈會增加人生的深度,有人散發出黃金般的光芒,有人則呈現高雅風範。
有關「第三人生」的重要課題,就是直到人生最後階段,能否貫徹自己的信念,徹底展現實證。
換言之,對故人的回憶及他們生前的人生典範,將對生者帶來莫大的影響。
在「第三人生」階段要為周遭作出怎樣的貢獻、留下什麼?在除去財富、名譽、地位等一切外在虛飾之後,會留下的唯有超越生死的毅然生活態度。
* * *
《御書》云:「譬如為人點火,明在我前。」(御書1685頁)在高齡社會裡,「為人點燃燈火」的精神非常珍貴,因為這樣做,最終還是照亮自己。
佛法教導:「皆是生生世世有恩之眾生,須為祈皆得作佛。」(御書1611頁)
重視人,重視人際關係,這是長壽社會的關鍵。
重要的是在有生之年,能將「生命的質」提升到什麼程度。長壽並非僅指活得長久,即使壽命短暫,倘能度過充實的人生,那麼就這一生中所體會到的滿足感而言,也可說是長壽吧。
重要的是,每天都要朝向廣布前進,徹底努力,毫無遺憾。無論活到多大歲數,都要使胸中的生活目標燦爛地大放光芒。為此,唯有靠每天的累積,此外無他。
* * *
勤勵自行化他的修行,徹底唱念南無妙法蓮華經的記憶,三世永遠不滅。就算罹患失智症,這記憶也不會消失,儼然地刻劃在「生命的日記本」上。
人生最高的榮譽就是學會活動。透過為他人祈願與行動,自己也能獲得幸福。沒有比這樣的人生更有價值了。
《御書》云:「要定下心來,好好唱誦南無妙法蓮華經,而且不只是自己唱,也要勸人唱,只有這樣才能留下今世出生為人的美好回憶。」(御書文白並列本Ⅰ69頁)
所以無須擔心,透過信心積聚的福德,不會變老。即使罹患失智症,福德仍是冥伏在生命之中。
要讓大家理解此事,根本之道就是整個社會必須推廣尊敬他們的風氣,因為即使罹患失智症,這些長者還是我們的人生前輩,也是構築今日社會繁榮的先驅。
隨著社會高齡化的進展,不管願意與否,全民都將與照護脫離不了關係。
長壽社會要求的是合作而非競爭,寬裕而非效率,精神的豐裕而非物質的富足;而且,不是期待他人為自己服務,而是思考自己能做什麼,即使只能為他人略盡綿薄之力。不論年紀多大,都要嚴以律己,探求自己的貢獻之道,這就是「創造價值」的生活態度。
* * *
據說哲人柏拉圖曾建議,人們在年老時,應從朝氣蓬勃的年輕人身上找回自己年輕時的身影,將年輕人的行動作為活力的泉源。
在男女老少齊聚一堂的創價座談會上,年長者可從年輕人身上汲取清新躍動的生命力,年輕人亦可以學習長輩們的經驗與智慧。
佛法沒有徒勞無益的事。學會的運動是高齡化社會的先驅。
總之,人要時時活在希望與理想之中。只要活著,就有必須完成的使命。
美國詩人朗費羅(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寫道:
「老,唯獨外表不同,卻比青春擁有更好的機會;老,宛如黃昏過後的夜空,白天隱而不見卻滿天閃爍的繁星。」
希望我們都能宛如滿天星斗閃耀的美麗夜空,度過美好的第三人生。
* * *
一生奮鬥到底的人是美麗的。
因此,一生常保青春的心與行動十分重要。不能以「自己年紀大了,凡事只求得過且過」的逃避想法度過人生。
釋迦教團的許多長老們隨著年齡增長逐漸喪失了鬥志。他們認為已擁有了地位與一定程度的悟達,師匠釋尊的悟達固然了不起,但畢竟望塵莫及,況且自己也修行了好長一段時間,認為已經足夠,而停下腳步。
釋尊見狀,透過對舍利弗的授記來鞭策、激勵他們,說:「不是這樣的,要一生不斷地精進於佛道,唯有如此,才是成佛之道,好好努力吧。」長老們也察覺到自己的惰性,深刻自我反省,再次奮起,感受到生命的喜悅。於是以往被認為絕對無法成佛的二乘,因而得以成佛。
「每個月、每天,都必須更增強信心。」(御書文白並列本Ⅲ259頁)這就是《法華經》的精神、學會的精神。
* * *
美國詩人塞謬爾‧烏爾曼(Samuel Ullman)在著名的《青春》詩作裡如此吟詠:
青春,並非人生的某個階段,
而是心境問題。
青春,是擊退膽怯的勇氣。
意味著擺脫安逸的冒險心。
有時,六十歲的人比二十歲的青年更顯青春。
青春,不是以年齡來決定。只要對廣宣流布抱持熾烈的熱情,即使九十歲,仍正值青春。
面對無法逃避的老與死,怎樣才能在人生中、社會上,度過忠於自己、充滿活力與輝耀的人生終章呢?這正是步入高齡社會的日本,在二十一世紀所必須關注的最重要課題。
事實上,只有日蓮佛法與創價學會,才能為這個問題提供正確的解答。讓我們懷抱這大確信,共同譜寫「我如此精彩地活過來」的勝利歷史,昂首闊步於廣宣流布這希望的大遠征吧。
摘自《第三青春》(日文,1998年10月出版)
《創造幸福與和平的智慧》一書彙集池田會長著作中的核心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