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幸福的指針
第九章 成就黃金般的人生總結(9-7)
9-7 改變對「老」的價值觀念
本節透過釋尊洞察不願直視「老」、「病」、「死」是「心存傲慢」之表現一事,講述如何看待「老」。
※池田會長於2013年發表的「SGI日」紀念倡言,也言及釋尊指出的「心存傲慢」。(摘錄倡言內容刊登於本文最後)
佛典上記載著,釋尊在思考生老病死中的「老、病、死」時,克服了「三種傲慢」:
「對老人的厭惡」之心,是「年輕人的傲慢」。「對病人的厭惡」之心,是「健康人的傲慢」。「對死者的厭惡」之心,是「生者的傲慢」。
釋尊所指的「三種傲慢」,絕不是從前的老套用話。
高齡社會問題、社會變化與制度不健全等,都是當今社會的課題。這些當然是重要的問題,但就本質來說,我認為必須把焦點置於盤踞在現代人「心存傲慢」的這點上,亦即,必須改變人本身。
人往往容易輕視、厭惡與自己不同的事物,這就是我在美國哈佛大學紀念講演(1993年9月,「二十一世紀文明與大乘佛教」)中提到的「對差異的執著」。釋尊把其表達為一枝刺在人心無形的「箭」。
這種「對差異的執著」,導致自己縮小、甚至封閉自身的生命領域,成為只顧眼前的人生。
人一定會經歷老、病與死,現代人若不正視老、病與死,就會自我封閉、否定自己的未來。
所以要改變對「老」的價值觀念。老年人擁有偉大的人生經驗,不管是對其本人、周圍的人還是社會,都是無上寶貴的財產。
《御書》裡提及中國古代的周文王,是一位愛護老人並敬重長者智慧的帝王,周朝能享有八百年的盛世,全憑文王治世有方。
年長者圓融老練,他們的話裡含有意想不到的智慧與分量。我認識很多像這樣充滿魅力的人士。
在廣布活動中樹立巍然屹立人格的人,光芒四射。所以我們要滿懷自豪,堂堂地活下去。
摘自《第三青春》(日文,1998年10月出版)
參考
第三十八回「SGI日」紀念倡言(2013年1月26日)
在古印度,佛教的起源是出於挽救面臨各種苦難的人。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出身在富貴榮華的王族,一生不愁衣食。據一般傳說,釋尊年輕時決意出家,是因為在「四門遊觀」時遇到苦於生老病死的人,而心起挽救之意。但是釋尊的本意,並非厭惡生老病死這人生的無常。
釋尊後來說出他當時的心境:「愚蠢的凡夫,雖然他們自己會衰老,也不能避免衰老,卻在看見他人衰老的時候沉思苦想、煩惱,覺得羞恥、厭惡,而忽視了這也是自己的事。」(中村元《佛陀Ⅰ》)而且對於病與死也抱持同樣的看法。
釋尊注意的是人的「傲慢心」──對於老人或病人覺得討厭的歧視心態,而忽視了自己也會經歷同樣的情況。
因此,釋尊絕不會對周遭任何一個被孤立、排斥的老人或病人置之不理。
佛典上有這樣的故事。
釋尊看到一位病倒的修行僧,問道:「你為何如此痛苦,為何單獨在此?」修行僧回答說:「我生來懶惰,從來不照顧病人,所以如今自己得病,也沒有人照顧我。」
釋尊說:「善男子,現在我來照顧你。」為他更換汙穢的被褥,親自洗淨他的身體,為他換上新衣服,然後鼓勵他好好修行。修行僧頓時感到身心舒暢愉快。(玄奘《大唐西域記》)
我認為,使這位修行僧康復振奮的,除了釋尊對他獻身的照護之外,更讓他感動的是,釋尊跟對其他健康弟子一樣,對他說出同樣的鼓勵話語,這使得他接近熄滅的生命,重新燃起「尊嚴之火」。
假如我們把這故事與其他經典的內容相對照,又可以看到釋尊的另一種意圖。
當釋尊照護了修行僧之後,召集弟子一一詢問,原來弟子們早已知道修行僧病重,以及患的是什麼病。雖然如此,卻沒有一個弟子對他伸出援手。
弟子們的解釋,跟修行僧在病床上所說的如出一轍:「他從來不為其他修行僧付出,所以我們也不照顧他。」(大意,《律藏大品》)
這個回答以現代的表現來說,就是「他素行不良」、「他本身努力不足」等,是一種責任全在其本人的自我責任論。如此一來,修行僧會覺得這是自己甘受的「命運」,只有死心放棄。而對其他弟子而言,就是將他們的旁觀態度正當化,助長他們的「傲慢心」,使他們的心被陰霾覆蓋,不能看清事態。
釋尊為拂去弟子們心中的陰霾,讓他們察覺自己的不是,說出以下的話:「有心要侍奉我的人,就去照護病人吧!」(《佛陀Ⅰ》)
這是教導我們,修行佛道,無非是去扶持眼前這位痛苦的人,實踐能對他人之苦感同身受、苦樂與共的生存方式。
這裡要注意的是,透過如此的過程,能恢復尊嚴的不僅是受苦的人,同時還包括與他共苦的人。
生命尊嚴,並非一個人能獨自展現的。只有在如此互動的過程中,他人的生命方能顯示其「無可替代」的尊貴一面,而當自身湧現無論如何都要維護他到底的心境時,自己的生命也會變得尊貴莊嚴。
釋尊勸誡弟子們,把「我(釋尊)」與「病人(修行僧)」置於同等價值,相提並論。就是在教導不論病人也好,老人也好,人的生命尊嚴完全沒有差別。
從這點來看,見到他人生病或衰老的痛苦姿態,覺得這是人生的敗北,這不但是錯誤的,還會貶低他人與自己的生命尊嚴。
在釋尊思想中,日蓮大聖人最重視的是《法華經》,關於經中描述象徵生命尊嚴的寶塔出現的場面,他說:「四面者,生老病死也。以四相莊嚴我等一身之塔也。」(御書773頁)
也就是說,形成寶塔四面的是生老病死四苦,隨著超越這四苦,能展現自己莊嚴的輝耀姿態(四相)。看似負面的老、病,甚至死,都可以昇華為使自己人生莊嚴的資糧。
說到生命尊嚴,脫離現實的種種煩惱就顯現不出它本來的光輝。佛法教導,只有誠心誠意與他人苦樂與共,才能開拓「自他彼此皆幸福」之道。
《創造幸福與和平的智慧》一書彙集池田會長著作中的核心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