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幸福的指针 
第九章 成就黄金般的人生总结(9-7)

9-7 改变对“老”的价值观念

  本节透过释尊洞察不愿直视“老”、“病”、“死”是“心存傲慢”之表现一事,讲述如何看待“老”。
  ※池田会长于2013年发表的“SGI日”纪念倡言,也言及释尊指出的“心存傲慢”。(摘录倡言内容刊登于本文最后)

  佛典上记载着,释尊在思考生老病死中的“老、病、死”时,克服了“三种傲慢”:
  “对老人的厌恶”之心,是“年轻人的傲慢”。“对病人的厌恶”之心,是“健康人的傲慢”。“对死者的厌恶”之心,是“生者的傲慢”。
  释尊所指的“三种傲慢”,绝不是从前的老套用话。
  高龄社会问题、社会变化与制度不健全等,都是当今社会的课题。这些当然是重要的问题,但就本质来说,我认为必须把焦点置于盘踞在现代人“心存傲慢”的这点上,亦即,必须改变人本身。
  人往往容易轻视、厌恶与自己不同的事物,这就是我在美国哈佛大学纪念讲演(1993年9月,“二十一世纪文明与大乘佛教”)中提到的“对差异的执着”。释尊把其表达为一枝刺在人心无形的“箭”。
  这种“对差异的执着”,导致自己缩小、甚至封闭自身的生命领域,成为只顾眼前的人生。
  人一定会经历老、病与死,现代人若不正视老、病与死,就会自我封闭、否定自己的未来。
  所以要改变对“老”的价值观念。老年人拥有伟大的人生经验,不管是对其本人、周围的人还是社会,都是无上宝贵的财产。
  《御书》里提及中国古代的周文王,是一位爱护老人并敬重长者智慧的帝王,周朝能享有八百年的盛世,全凭文王治世有方。
  年长者圆融老练,他们的话里含有意想不到的智慧与分量。我认识很多像这样充满魅力的人士。
  在广布活动中树立巍然屹立人格的人,光芒四射。所以我们要满怀自豪,堂堂地活下去。

  
  摘自《第三青春》(日文,1998年10月出版)  

参考
第三十八回“SGI日”纪念倡言(2013年1月26日)

  在古印度,佛教的起源是出于挽救面临各种苦难的人。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出身在富贵荣华的王族,一生不愁衣食。据一般传说,释尊年轻时决意出家,是因为在“四门游观”时遇到苦于生老病死的人,而心起挽救之意。但是释尊的本意,并非厌恶生老病死这人生的无常。
  释尊后来说出他当时的心境:“愚蠢的凡夫,虽然他们自己会衰老,也不能避免衰老,却在看见他人衰老的时候沉思苦想、烦恼,觉得羞耻、厌恶,而忽视了这也是自己的事。”(中村元《佛陀Ⅰ》)而且对于病与死也抱持同样的看法。
  释尊注意的是人的“傲慢心”──对于老人或病人觉得讨厌的歧视心态,而忽视了自己也会经历同样的情况。
  因此,释尊绝不会对周遭任何一个被孤立、排斥的老人或病人置之不理。
  佛典上有这样的故事。
  释尊看到一位病倒的修行僧,问道:“你为何如此痛苦,为何单独在此?”修行僧回答说:“我生来懒惰,从来不照顾病人,所以如今自己得病,也没有人照顾我。”
  释尊说:“善男子,现在我来照顾你。”为他更换污秽的被褥,亲自洗净他的身体,为他换上新衣服,然后鼓励他好好修行。修行僧顿时感到身心舒畅愉快。(玄奘《大唐西域记》)
  我认为,使这位修行僧康复振奋的,除了释尊对他献身的照护之外,更让他感动的是,释尊跟对其他健康弟子一样,对他说出同样的鼓励话语,这使得他接近熄灭的生命,重新燃起“尊严之火”。
  假如我们把这故事与其他经典的内容相对照,又可以看到释尊的另一种意图。
  当释尊照护了修行僧之后,召集弟子一一询问,原来弟子们早已知道修行僧病重,以及患的是什么病。虽然如此,却没有一个弟子对他伸出援手。
  弟子们的解释,跟修行僧在病床上所说的如出一辙:“他从来不为其他修行僧付出,所以我们也不照顾他。”(大意,《律藏大品》)
  这个回答以现代的表现来说,就是“他素行不良”、“他本身努力不足”等,是一种责任全在其本人的自我责任论。如此一来,修行僧会觉得这是自己甘受的“命运”,只有死心放弃。而对其他弟子而言,就是将他们的旁观态度正当化,助长他们的“傲慢心”,使他们的心被阴霾覆盖,不能看清事态。
  释尊为拂去弟子们心中的阴霾,让他们察觉自己的不是,说出以下的话:“有心要侍奉我的人,就去照护病人吧!”(《佛陀Ⅰ》)
  这是教导我们,修行佛道,无非是去扶持眼前这位痛苦的人,实践能对他人之苦感同身受、苦乐与共的生存方式。
  这里要注意的是,透过如此的过程,能恢复尊严的不仅是受苦的人,同时还包括与他共苦的人。
  生命尊严,并非一个人能独自展现的。只有在如此互动的过程中,他人的生命方能显示其“无可替代”的尊贵一面,而当自身涌现无论如何都要维护他到底的心境时,自己的生命也会变得尊贵庄严。
  释尊劝诫弟子们,把“我(释尊)”与“病人(修行僧)”置于同等价值,相提并论。就是在教导不论病人也好,老人也好,人的生命尊严完全没有差别。
  从这点来看,见到他人生病或衰老的痛苦姿态,觉得这是人生的败北,这不但是错误的,还会贬低他人与自己的生命尊严。
  在释尊思想中,日莲大圣人最重视的是《法华经》,关于经中描述象征生命尊严的宝塔出现的场面,他说:“四面者,生老病死也。以四相庄严我等一身之塔也。”(御书773页)
  也就是说,形成宝塔四面的是生老病死四苦,随着超越这四苦,能展现自己庄严的辉耀姿态(四相)。看似负面的老、病,甚至死,都可以升华为使自己人生庄严的资粮。
  
  说到生命尊严,脱离现实的种种烦恼就显现不出它本来的光辉。佛法教导,只有诚心诚意与他人苦乐与共,才能开拓“自他彼此皆幸福”之道。

《创造幸福与和平的智慧》一书汇集池田会长著作中的核心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