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十界論

  此處透過十界論的法理,學習在現今人生中,開顯自身生命中本來具備的佛的境界正是日蓮佛法的根本目的一事。

(一)六道

  「十界」,是將生命狀態、境界分類為十種,是佛法生命觀的基礎。透過學習十界法理,每個人能確實掌握生命境界,獲得變革各自生命境界的指針。
  「十界」各別的名稱,就是地獄界、餓鬼界、畜生界、修羅界、人界、天界、聲聞界、緣覺界、菩薩界、佛界。
  其中,地獄界、餓鬼界、畜生界、修羅界、人界、天界合稱為「六道」,聲聞界、緣覺界、菩薩界、佛界合稱為「四聖」。
  「六道」是佛教採用古印度的世界觀,把生命流轉的世界大致區分為六種。又,「四聖」是藉佛道修行而獲得的境界。
  於《法華經》以外的經典,認為十界是個別固定化的生命境界。然而《法華經》從根底改變了這種想法,表明十界中除了佛界以外,從地獄界到菩薩界的九界眾生都具有佛界,而成佛的佛也具備九界的境界,並指出十界並非固定的個別世界,而是一個生命裡所具備的十種境界。因此,現今顯現十界中任何一界姿態的生命中,也都具有十界,透過外緣能顯現其他界的境界。像這樣,十界的各界互相具有十界,稱為十界互具。
  日蓮大聖人說示:「云淨土、云地獄,非存於外,祇在我等之胸間耳。悟之者云佛,迷之者云凡夫。」(御書1586頁)
  生命中具備十界,是意味即使現今的自己處於地獄般的痛苦生命境界,也能轉變成佛界的大歡喜境界。所以,依據《法華經》的十界論,就是說出能強力地變革自身生命境界的原理。

  接著論述十界的各個境界。首先是關於我們生命中所具備的六道。大聖人在《觀心本尊抄》中說示:「數見他面,或時喜,或時瞋,或時平,或時貪現,或時癡現,或時諂曲。瞋是地獄,貪是餓鬼,癡是畜生,諂曲是修羅,喜是天,平是人也。」(御書259頁)
  現依據此御文,就六道一一詳細論述。

(1)地獄界

  地獄原本是「地下牢獄」之意。經典中有講及為數眾多的地獄,像八熱地獄、八寒地獄等。
  地獄界是指被痛苦所束縛的最低境界。「地」是最底層之意,「獄」是表示被束縛的不自由狀態。
  如「地獄可怖,以火燄為家」(御書1515頁)所述,地獄界可說是感受到自身所處的環境如同火焰般帶給自己痛苦的世界。
  又,日蓮大聖人在《觀心本尊抄》中說:「瞋是地獄」(御書259頁)。「瞋」是指對於不能如願的自己、和使自己感到痛苦的周圍環境,懷抱痛苦而無處宣洩的怨恨的心。被痛苦的世界所束縛、無能為力的生命所發出的呻吟就是瞋。
  換句話說,「感到活著就是痛苦」、「不管看到什麼都感到不幸」的境界就是地獄界。

(2)餓鬼界

  餓鬼界是指慾望無法獲得滿足的痛苦境界。
  在古印度,餓鬼原本的意思是指「死人」。據傳死人經常飢餓,渴望食物,因此將身心皆受無窮強烈慾火焚燒的生命狀態表現為餓鬼界。
  大聖人說:「貪是餓鬼。」(御書259頁)「餓鬼可悲,迫於飢渴,自食其子。」(御書1515頁)。飢餓到連自己的孩子都啃食的貪性,也就是被無限的慾望所擺佈,由於無法掌控自己的心靈而產生痛苦的境界。
  當然,慾望有善惡兩面。人若是沒有食慾等慾望就無法生存下去,這也是事實。而且,慾望有時也會成為使人上進的能量。可是,餓鬼界就是無法將慾望用於創造上,只是一個成為慾望的奴隸而痛苦不堪的境界。

(3)畜生界

  畜生1界的特徵就是執著於眼前的利益,「愚昧」而無法作出理性的判斷。
  大聖人說:「癡是畜生。」(御書259頁)不辨因果道理,無法正確判斷是非、善惡,只顧眼前利益而行動的境界,就是畜生界。
  如「畜生之心欺弱畏強」(御書991頁)、「畜生殘害互殺」(御書1515頁)所示,畜生界的生命為了自身的生存而忘卻理性、良心,不惜殘害他人,始終執著於弱肉強食的生存競爭境界。
  因為只顧眼前而無法思考未來的愚昧,結果使自己破滅、痛苦。
  地獄界、餓鬼界、畜生界三界,皆是苦惱的境界,故稱為「三惡道」。

(4)修羅界

  修羅原本稱作阿修羅,是愛好鬥爭的古印度神的名字。
  將自己與他人比較,經常強烈抱持想勝過他人的「勝他觀念」,就是修羅界的特徵。
  將他人與自己相比,認為自己較傑出、對方不如自己時,就起慢心,輕視他人。即使認為對方較為傑出時,也不會生出尊敬他人之心。再者,一旦遇到真正比自己強的對手時,就變得卑屈、諂媚。
  有時為了讓別人覺得自己很優秀而製造假象,外表裝作一副人格高尚、善良的模樣,甚至表現得謙虛有禮。然而,內心對於比自己優秀的人,卻是充滿嫉妒與恨意。這種外表與內在不一、心有表裡的現象,也是修羅界的特徵。
  因此,大聖人說:「諂曲是修羅。」(御書259頁)「諂曲」是指隱藏自己真正的想法以迎合對方。「諂」是「阿諛奉承、諂媚」、「曲」是「歪曲道理去迎合」之意。
  修羅界與被貪瞋癡三毒(貪欲、瞋恚、愚癡三種根本的煩惱)所左右的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不同,因為能靠自己的意識去行動,所以說是高於三惡道。但根本上是滿溢痛苦的不幸境界,所以三惡道加上修羅界稱為「四惡趣」。

(5)人界

  人界是平穩、平靜的生命狀態,保持身為人該有的境界。大聖人說:「平是人也。」(御書259頁)
  人界的特質是,知曉因果道理,能明確發揮判斷事物善惡的理性能力。大聖人說:「賢為人,愚為畜。」(御書1222頁)是擁有判斷善惡的能力,能夠控制自己的境界。
  這種人性的境界,必須靠努力才能持續下去。事實上,人要在現今惡緣眾多的世間「活得像個人」,是件很難的事,必須自己不斷努力向上才能做到。人界可說是「戰勝自我」境界的第一步。
  人界的生命又被稱作「聖道正器」,是成就佛道(聖道)的器具。
  人界有接觸惡緣而墮入惡道的危險性。另一方面,也有透過認真修行而進入悟得佛法境界(四聖)的可能性。

(6)天界

  天界的「天」,在古印度原本的意思是指擁有超乎地上凡人力量的諸神、以及諸神所居住的世界。在古印度認為今世行善的人,來世能出生在天上。
  佛法則視天界為生命的境界之一,是努力後慾望獲得滿足時感受到喜悅的境界。大聖人說:「喜是天。」(御書259頁)
  說到慾望,有各式各樣。有睡慾、食慾等本能的慾望;想買新車、房子的物質慾望;想在社會上獲得地位名聲的社會慾望;想知曉未知世界、創造新藝術的精神慾望等。當這些慾望獲得滿足,沉浸在喜悅之中的境界就是天界。
  然而,天界的喜悅並非永久持續,會隨著時間流逝變得淡薄且消失。因此,天界並非人們應追求的真實的幸福境界。

(二)四聖

  以上,從地獄界到天界的六道,結果都是受到本身之外的條件所左右。
  當慾望獲得滿足時,能感受天界的喜悅;當環境平穩時,能享受人界的安穩。可是,一旦失去了這些條件,就會立即掉到地獄界、餓鬼界的痛苦境界。
  受環境左右的六道境界,稱不上是真正自由、具主體性的境界。
  與此相對,佛道修行就是為了超越六道境界,打造不受環境支配、具主體性的幸福境界。依佛道修行能獲得的悟得境界就是聲聞界、緣覺界、菩薩界、佛界這四聖的境界。

(7)聲聞界、(8)緣覺界

  聲聞界、緣覺界這兩界,在佛教裡認為是依小乘教的修行也可獲得的境界,合稱為「二乘」。
  聲聞界,是聽聞佛的教導而獲得部分悟得的境界。相對地,緣覺界則是以各種事物、現象為緣,靠自己力量獲得佛法部分悟得的境界,也稱為獨覺。
  二乘的部分悟得是指悟得「無常」。無常是指萬物隨著時間流逝而產生變化、生滅。客觀審視自身與世界,能覺知存在於世間(現實世界)的萬物皆因緣而生、隨著時間而變化和消滅的真理,克服執著於無常之物的心,就是二乘的境界。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強烈感受到包含自己在內的萬物,皆是無常的存在。
  因此,大聖人說:「世間無常,於眼前有之,豈人界無二乘界乎?」(御書259頁),表示人界中具有二乘界。
  以二乘境界為目標的人們,認為執著於無常事物的煩惱就是痛苦的原因,而想要滅絕煩惱。但是,為此卻進入了要消滅自己身心(灰身滅智2)的錯誤道路。
  二乘的悟得,從佛的悟得來看,只不過是一部分,而並非全部。但是,二乘卻滿足於那種低淺的悟得,不想去追求佛的真實悟得。雖明白師匠佛的境界如何偉大,卻不認為自己也能達到佛的境界,停留在自身低淺的悟得中。
  又,二乘執著於自身的悟得,陷於不想拯救他人的利己主義。像這樣局限於「以自我為中心」的心,就是二乘的極限所在。

(9)菩薩界

  菩薩是指不斷努力想獲得佛之悟得的眾生。二乘雖以佛為師匠,卻認為自身無法達到佛的境界。與此相對,菩薩是以達到師匠佛的境界為目標。而且,向他人傳揚佛的教導,以拯救世人。
  就是說,菩薩境界的特徵就是追求佛界此最高境界的「求道」,同時亦從事「利他」的實踐,將自身在佛道修行途中所獲得的利益與他人分享。
  在現實社會裡,與他人的痛苦、悲傷同苦,實踐拔苦與樂,祈願自他彼此皆幸福的,就是菩薩的心。
  相對於二乘執著於「以自我為中心」,滿足於低淺的悟得,菩薩界則是抱著「為了人」、「為了法」的使命感而付諸行動的境界。
  菩薩界境界的根本是「慈悲」。大聖人在《觀心本尊抄》說:「無顧惡人,猶慈愛妻兒,菩薩界之一分也。」(御書259頁)像不顧他人死活的惡人仍會愛惜妻兒般,生命原本就具有憐愛他人的心。將此慈悲心向萬人敞開,以慈悲作為根本的生存方式的,就是菩薩界。

(10)佛界

  佛界是佛所體現的至尊境界。
  佛(佛陀)是覺者之意、悟得貫穿宇宙與生命根源之法的人。特別是指出生於印度的釋尊(釋迦佛)。
  又,各種經典中雖有述說阿彌陀佛等各種佛,但這些都是為譬喻佛美好境界的某一層面而虛構的佛。
  日蓮大聖人為了拯救末法一切眾生,作為一個人,在其生命顯現佛之至尊境界,確立一切眾生成佛之道,是為末法之本佛。
  佛界是指,透過悟得自身生命根源就是妙法而開啟的廣大且福德豐裕的境界。開啟此境界的佛,體現無上的慈悲與智慧,為使一切眾生獲得與自己一樣的佛界境界而以此力量持續奮戰。
  佛界原本就具備在我們生命中。只不過要在煩惱眾多的現實生活中顯現出來是很難的事,所以大聖人圖顯了御本尊,作為末法眾生顯現佛界生命的方法。
  御本尊顯現出末法本佛日蓮大聖人的佛界生命,而其精髓就是南無妙法蓮華經。我們信受御本尊,勤勵於兼具自行化他的唱題時,就能顯現自身生命的佛界。
  有關佛界生命與信心的深厚關係,大聖人於《觀心本尊抄》說:「末代凡夫,生而得信法華經,乃人界具足佛界故也。」(御書259頁)指出《法華經》是教說萬人皆能成佛的教導,能夠信受此《法華經》,是因為自己作為人的生命中,本來就具備佛界。
  又,就大聖人這教導,日寬上人說:「信《法華經》心強,名為佛界。」
  這裡所說的《法華經》,是指末法的《法華經》──南無妙法蓮華經之御本尊。確信御本尊到底的「強盛信心」就是佛界。
  以現代而言,佛界的境界就是不受任何事物影響的「絕對幸福境界」。戶田第二任會長曾就透過信心獲得的這境界,說是「活著本身就是幸福的境界」。
  又,佛界的境界常被譬喻為獅子王,就是指不論在怎樣的情況下,都如獅子王一樣無所畏懼,是個安穩的境界。

  • *1畜生這表現沿襲古印度的表現方式。即使是動物,也有如導盲犬般擁有助人使命的例子。相反,即使是人,也有做出如戰爭等比動物更殘酷行為的時候。
  • *2灰身滅智是小乘教的一種修行方式,認為為了成佛,脫離輪迴生死,只有消滅自己的身心,才能消滅種種慾望、煩惱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