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十界论
此处透过十界论的法理,学习在现今人生中,开显自身生命中本来具备的佛的境界正是日莲佛法的根本目的一事。
(一)六道
“十界”,是将生命状态、境界分类为十种,是佛法生命观的基础。透过学习十界法理,每个人能确实掌握生命境界,获得变革各自生命境界的指针。
“十界”各别的名称,就是地狱界、饿鬼界、畜生界、修罗界、人界、天界、声闻界、缘觉界、菩萨界、佛界。
其中,地狱界、饿鬼界、畜生界、修罗界、人界、天界合称为“六道”,声闻界、缘觉界、菩萨界、佛界合称为“四圣”。
“六道”是佛教采用古印度的世界观,把生命流转的世界大致区分为六种。又,“四圣”是藉佛道修行而获得的境界。
于《法华经》以外的经典,认为十界是个别固定化的生命境界。然而《法华经》从根底改变了这种想法,表明十界中除了佛界以外,从地狱界到菩萨界的九界众生都具有佛界,而成佛的佛也具备九界的境界,并指出十界并非固定的个别世界,而是一个生命里所具备的十种境界。因此,现今显现十界中任何一界姿态的生命中,也都具有十界,透过外缘能显现其他界的境界。像这样,十界的各界互相具有十界,称为十界互具。
日莲大圣人说示:“云净土、云地狱,非存于外,祇在我等之胸间耳。悟之者云佛,迷之者云凡夫。”(御书1586页)
生命中具备十界,是意味即使现今的自己处于地狱般的痛苦生命境界,也能转变成佛界的大欢喜境界。所以,依据《法华经》的十界论,就是说出能强力地变革自身生命境界的原理。
接着论述十界的各个境界。首先是关于我们生命中所具备的六道。大圣人在《观心本尊抄》中说示:“数见他面,或时喜,或时瞋,或时平,或时贪现,或时痴现,或时谄曲。瞋是地狱,贪是饿鬼,痴是畜生,谄曲是修罗,喜是天,平是人也。”(御书259页)
现依据此御文,就六道一一详细论述。
(1)地狱界
地狱原本是“地下牢狱”之意。经典中有讲及为数众多的地狱,像八热地狱、八寒地狱等。
地狱界是指被痛苦所束缚的最低境界。“地”是最底层之意,“狱”是表示被束缚的不自由状态。
如“地狱可怖,以火焰为家”(御书1515页)所述,地狱界可说是感受到自身所处的环境如同火焰般带给自己痛苦的世界。
又,日莲大圣人在《观心本尊抄》中说:“瞋是地狱”(御书259页)。“瞋”是指对于不能如愿的自己、和使自己感到痛苦的周围环境,怀抱痛苦而无处宣泄的怨恨的心。被痛苦的世界所束缚、无能为力的生命所发出的呻吟就是瞋。
换句话说,“感到活着就是痛苦”、“不管看到什么都感到不幸”的境界就是地狱界。
(2)饿鬼界
饿鬼界是指欲望无法获得满足的痛苦境界。
在古印度,饿鬼原本的意思是指“死人”。据传死人经常饥饿,渴望食物,因此将身心皆受无穷强烈欲火焚烧的生命状态表现为饿鬼界。
大圣人说:“贪是饿鬼。”(御书259页)“饿鬼可悲,迫于饥渴,自食其子。”(御书1515页)。饥饿到连自己的孩子都啃食的贪性,也就是被无限的欲望所摆布,由于无法掌控自己的心灵而产生痛苦的境界。
当然,欲望有善恶两面。人若是没有食欲等欲望就无法生存下去,这也是事实。而且,欲望有时也会成为使人上进的能量。可是,饿鬼界就是无法将欲望用于创造上,只是一个成为欲望的奴隶而痛苦不堪的境界。
(3)畜生界
畜生1界的特征就是执着于眼前的利益,“愚昧”而无法作出理性的判断。
大圣人说:“痴是畜生。”(御书259页)不辨因果道理,无法正确判断是非、善恶,只顾眼前利益而行动的境界,就是畜生界。
如“畜生之心欺弱畏强”(御书991页)、“畜生残害互杀”(御书1515页)所示,畜生界的生命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忘却理性、良心,不惜残害他人,始终执着于弱肉强食的生存竞争境界。
因为只顾眼前而无法思考未来的愚昧,结果使自己破灭、痛苦。
地狱界、饿鬼界、畜生界三界,皆是苦恼的境界,故称为“三恶道”。
(4)修罗界
修罗原本称作阿修罗,是爱好斗争的古印度神的名字。
将自己与他人比较,经常强烈抱持想胜过他人的“胜他观念”,就是修罗界的特征。
将他人与自己相比,认为自己较杰出、对方不如自己时,就起慢心,轻视他人。即使认为对方较为杰出时,也不会生出尊敬他人之心。再者,一旦遇到真正比自己强的对手时,就变得卑屈、谄媚。
有时为了让别人觉得自己很优秀而制造假象,外表装作一副人格高尚、善良的模样,甚至表现得谦虚有礼。然而,内心对于比自己优秀的人,却是充满嫉妒与恨意。这种外表与内在不一、心有表里的现象,也是修罗界的特征。
因此,大圣人说:“谄曲是修罗。”(御书259页)“谄曲”是指隐藏自己真正的想法以迎合对方。“谄”是“阿谀奉承、谄媚”、 “曲”是“歪曲道理去迎合”之意。
修罗界与被贪瞋痴三毒(贪欲、瞋恚、愚痴三种根本的烦恼)所左右的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不同,因为能靠自己的意识去行动,所以说是高于三恶道。但根本上是满溢痛苦的不幸境界,所以三恶道加上修罗界称为“四恶趣”。
(5)人界
人界是平稳、平静的生命状态,保持身为人该有的境界。大圣人说:“平是人也。”(御书259页)
人界的特质是,知晓因果道理,能明确发挥判断事物善恶的理性能力。大圣人说:“贤为人,愚为畜。”(御书1222页)是拥有判断善恶的能力,能够控制自己的境界。
这种人性的境界,必须靠努力才能持续下去。事实上,人要在现今恶缘众多的世间“活得像个人”,是件很难的事,必须自己不断努力向上才能做到。人界可说是“战胜自我”境界的第一步。
人界的生命又被称作“圣道正器”,是成就佛道(圣道)的器具。
人界有接触恶缘而堕入恶道的危险性。另一方面,也有透过认真修行而进入悟得佛法境界(四圣)的可能性。
(6)天界
天界的“天”,在古印度原本的意思是指拥有超乎地上凡人力量的诸神、以及诸神所居住的世界。在古印度认为今世行善的人,来世能出生在天上。
佛法则视天界为生命的境界之一,是努力后欲望获得满足时感受到喜悦的境界。大圣人说:“喜是天。”(御书259页)
说到欲望,有各式各样。有睡欲、食欲等本能的欲望;想买新车、房子的物质欲望;想在社会上获得地位名声的社会欲望;想知晓未知世界、创造新艺术的精神欲望等。当这些欲望获得满足,沉浸在喜悦之中的境界就是天界。
然而,天界的喜悦并非永久持续,会随着时间流逝变得淡薄且消失。因此,天界并非人们应追求的真实的幸福境界。
(二)四圣
以上,从地狱界到天界的六道,结果都是受到本身之外的条件所左右。
当欲望获得满足时,能感受天界的喜悦;当环境平稳时,能享受人界的安稳。可是,一旦失去了这些条件,就会立即掉到地狱界、饿鬼界的痛苦境界。
受环境左右的六道境界,称不上是真正自由、具主体性的境界。
与此相对,佛道修行就是为了超越六道境界,打造不受环境支配、具主体性的幸福境界。依佛道修行能获得的悟得境界就是声闻界、缘觉界、菩萨界、佛界这四圣的境界。
(7)声闻界、(8)缘觉界
声闻界、缘觉界这两界,在佛教里认为是依小乘教的修行也可获得的境界,合称为“二乘”。
声闻界,是听闻佛的教导而获得部分悟得的境界。相对地,缘觉界则是以各种事物、现象为缘,靠自己力量获得佛法部分悟得的境界,也称为独觉。
二乘的部分悟得是指悟得“无常”。无常是指万物随着时间流逝而产生变化、生灭。客观审视自身与世界,能觉知存在于世间(现实世界)的万物皆因缘而生、随着时间而变化和消灭的真理,克服执着于无常之物的心,就是二乘的境界。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强烈感受到包含自己在内的万物,皆是无常的存在。
因此,大圣人说:“世间无常,于眼前有之,岂人界无二乘界乎?”(御书259页),表示人界中具有二乘界。
以二乘境界为目标的人们,认为执着于无常事物的烦恼就是痛苦的原因,而想要灭绝烦恼。但是,为此却进入了要消灭自己身心(灰身灭智2)的错误道路。
二乘的悟得,从佛的悟得来看,只不过是一部分,而并非全部。但是,二乘却满足于那种低浅的悟得,不想去追求佛的真实悟得。虽明白师匠佛的境界如何伟大,却不认为自己也能达到佛的境界,停留在自身低浅的悟得中。
又,二乘执着于自身的悟得,陷于不想拯救他人的利己主义。像这样局限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心,就是二乘的极限所在。
(9)菩萨界
菩萨是指不断努力想获得佛之悟得的众生。二乘虽以佛为师匠,却认为自身无法达到佛的境界。与此相对,菩萨是以达到师匠佛的境界为目标。而且,向他人传扬佛的教导,以拯救世人。
就是说,菩萨境界的特征就是追求佛界此最高境界的“求道”,同时亦从事“利他”的实践,将自身在佛道修行途中所获得的利益与他人分享。
在现实社会里,与他人的痛苦、悲伤同苦,实践拔苦与乐,祈愿自他彼此皆幸福的,就是菩萨的心。
相对于二乘执着于“以自我为中心”,满足于低浅的悟得,菩萨界则是抱着“为了人”、“为了法”的使命感而付诸行动的境界。
菩萨界境界的根本是“慈悲”。大圣人在《观心本尊抄》说:“无顾恶人,犹慈爱妻儿,菩萨界之一分也。”(御书259页)像不顾他人死活的恶人仍会爱惜妻儿般,生命原本就具有怜爱他人的心。将此慈悲心向万人敞开,以慈悲作为根本的生存方式的,就是菩萨界。
(10)佛界
佛界是佛所体现的至尊境界。
佛(佛陀)是觉者之意、悟得贯穿宇宙与生命根源之法的人。特别是指出生于印度的释尊(释迦佛)。
又,各种经典中虽有述说阿弥陀佛等各种佛,但这些都是为譬喻佛美好境界的某一层面而虚构的佛。
日莲大圣人为了拯救末法一切众生,作为一个人,在其生命显现佛之至尊境界,确立一切众生成佛之道,是为末法之本佛。
佛界是指,透过悟得自身生命根源就是妙法而开启的广大且福德丰裕的境界。开启此境界的佛,体现无上的慈悲与智慧,为使一切众生获得与自己一样的佛界境界而以此力量持续奋战。
佛界原本就具备在我们生命中。只不过要在烦恼众多的现实生活中显现出来是很难的事,所以大圣人图显了御本尊,作为末法众生显现佛界生命的方法。
御本尊显现出末法本佛日莲大圣人的佛界生命,而其精髓就是南无妙法莲华经。我们信受御本尊,勤励于兼具自行化他的唱题时,就能显现自身生命的佛界。
有关佛界生命与信心的深厚关系,大圣人于《观心本尊抄》说:“末代凡夫,生而得信法华经,乃人界具足佛界故也。”(御书259页)指出《法华经》是教说万人皆能成佛的教导,能够信受此《法华经》,是因为自己作为人的生命中,本来就具备佛界。
又,就大圣人这教导,日宽上人说:“信《法华经》心强,名为佛界。”
这里所说的《法华经》,是指末法的《法华经》──南无妙法莲华经之御本尊。确信御本尊到底的“强盛信心”就是佛界。
以现代而言,佛界的境界就是不受任何事物影响的“绝对幸福境界”。户田第二任会长曾就透过信心获得的这境界,说是“活着本身就是幸福的境界”。
又,佛界的境界常被譬喻为狮子王,就是指不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如狮子王一样无所畏惧,是个安稳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