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日蓮大聖人與《法華經》

(一)《法華經》

  《法華經》是大乘佛教精髓的經典,闡明「萬人成佛」。在此說明《法華經》的意義以及主要法理。
  由於《法華經》的出現,使佛教的生命觀與成佛觀大大地改觀。釋尊在《法華經》之前四十餘年所講述的各種經典(爾前經),闡述凡夫的生命中沒有佛界,只屬於九界中的其中一個境界。所以凡夫要經過長期間的佛道修行,斷滅煩惱,淨化生命,積聚福德,才可以得到成佛。而成佛後,其生命只存在於佛界。
  但是釋尊在《法華經》中,明示了凡夫的生命中其實具備了佛界,只要能開啟這佛界,誰人都能馬上成佛。
  這《法華經》教義的骨幹就是「諸法實相」和「久遠實成」。

(1)諸法實相與久遠實成

諸法實相

  《法華經》由二十八品(章)構成,前半的十四品為「迹門」,後半的十四品為「本門」。
   《法華經》迹門(前半)的中心法理是「諸法實相」與「二乘作佛」。
  首先,「諸法實相」法理,是在《方便品第二》中說出的。
  諸法實相的「諸法」,是指現實世界裡以種種姿態顯現的「一切現象」;「實相」是指「真實的姿態」、「究極的真理」。
  佛以其寬廣深邃的智慧所覺悟的萬物真實姿態,就是「諸法實相」。
  若更進一步覺悟此真實,就會得知諸法與實相不是個別存在,諸法本身即是實相的顯現,實相絕非游離諸法的存在。
  日蓮大聖人根據天台大師的注釋,明確地指出,所謂「諸法」,具體而言就是十界眾生與其所在的環境世界;「實相」就是妙法蓮華經。
  《諸法實相抄》教示:「下自地獄,上至佛界,十界依正之當體,不遺一法,悉是妙法蓮華經之相。」(御書1428頁)
  由於道出了諸法實相法理,十界各界,當然包括「佛」還有一切九界眾生,在本質上皆為妙法蓮華經(實相),都是平等的。如此一來,彌補了過去認為佛與九界眾生(凡夫)之間難以跨越的那道鴻溝。
  亦即,佛與九界眾生,雖然現實上是以不同姿態出現,但在生命本質上是完全相同,並無決定性的差別。九界眾生無論處於何種境界,在理論上,都可能成佛。
  根據「諸法實相」此萬人皆能成佛的原理,具體地明示過去《法華經》之前的經典認為不能成佛的二乘也能成佛。同時也說出同樣一直被否定的惡人成佛與女人成佛。
  《方便品》中更闡說佛出現於世的根本目的(出世本懷),就是「欲令眾生開佛知見、欲示眾生佛知見、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欲令眾生入佛知見」。
  亦即,開啟萬人生命中平等具有的佛知見(佛的智慧境界),以此為根本去實踐,使一切眾生成佛,令眾生到達與自己一樣的佛境界(如我等無異),正是以釋尊為首的所有佛的根本願望、佛法的根本目的。

久遠實成

  《法華經》本門(後半)的中心法理就是「久遠實成」。
  爾前經及《法華經》迹門,都是說釋尊誕生為古印度釋迦族的王子,後來出家修行,最後在佛陀伽耶的菩提樹下成佛,人們也都深信不疑。認為釋尊在過去世很長的時間裡,不斷累積佛道修行,由於這功德的果報,得以在今世初次成佛。這是始成正覺的想法。但是,久遠實成的說法就完全推翻了一直以來對釋尊的認識。
  正如剛才所說,迹門的「諸法實相」闡明了九界凡夫也具備佛的本質的妙法蓮華經,萬眾的生命本來都具備有佛界。也指出只要凡夫長期間修行,是有在遙遠未來成佛的可能性。迹門還基於釋尊自身通過長期間的修行而於今世終於成佛的「始成正覺」立場,而弟子也要跟隨師匠進行同樣的修行。
  與此相對,本門則闡述「久遠實成」。在此以釋尊為實例,開示了十界互具,明示萬眾的生命永遠具備十界,通過緣,能隨時顯現佛界。
  於《如來壽量品第十六》,說釋尊自長遠過去成佛以來,已經過了五百塵點劫這無限的長遠期間。藉此破除世人一直以為釋尊是在今世才成佛(始成正覺)的想法,明示釋尊其實在五百塵點劫之久遠往昔成佛以來,就常住於此娑婆世界的佛。
  《壽量品》中,說「我實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來說明佛的生命境界(佛界)乃常住、永恆。
  釋尊於明示久遠實成此本來的境地(本地)後,又說:「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明示了代表九界的菩薩的生命境界(菩薩界)也是常住和永恆的。
  此說法的意思是,釋尊一身的生命除了佛界的境地常住,同時九界的境地也常住。
  始成正覺的釋尊,以菩薩等九界的因達到佛界的果,斷絕了九界的迷惑境界。
  與此相對,久遠實成的釋尊,於其身的佛界中具備九界。又釋尊於過去世修行時所顯示的菩薩等九界,其實於久遠以前已經成佛,生命中已具備了佛界。基於以上的解釋,明示了十界互具。
  由此可知,萬人的生命也是如此,無論顯現十界中哪一界的姿態,十界本來就是常住。亦即,無論是誰、在何時、在何處,皆是十界互具。
  久遠實成的釋尊,其實並沒有真正入滅,但作為發起眾人的求道心的方便,暫時顯現入滅的樣相(方便現涅槃)。
  更教示,此永恆之佛其實是不滅的,常住於常寂光土。而這常寂光土就是九界凡夫所居住的娑婆世界(娑婆即寂光)。只要人們一心追求佛,不惜身命地勤勵於佛道修行,佛隨時都會現身。
  就是說,任何人只要信奉和實踐《法華經》,生命中所具備的佛界就會顯現在其身上,自身的娑婆世界也會成為福德滿盈的佛的世界。
  任何人在其自身生命中,本來就具備佛的境地,因為有此因,所以能因應遇到的緣,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夠在自身與環境上顯現成佛的果報。
  而支撐這理論的原理,就是從久遠的過去到無限的未來,任何人本來就是佛,闡明這生命真實的久遠實成的法理。

(2)地涌菩薩

  地涌菩薩是指,釋尊為了託付滅後惡世的弘通,於《從地涌出品第十五》,從大地喚出的無數菩薩。
  因為是從大地底下破土湧現出來,所以稱為地涌菩薩。經文中說地涌菩薩一直以來是住在娑婆世界地下的虛空,此事是意味地涌菩薩住在根源的真理世界。
  地涌菩薩有無限數量,每個人都各自率領六萬恆河沙等的眷屬。因此,有時被稱為六萬恆河沙的菩薩。「恆河」是指印度的恆河,河裡沙粒的數量稱為一恆河沙,六萬恆河沙是其數量的六萬倍。
  地涌菩薩自久遠以來便受釋尊教化,早已受持「為了成佛的根源之法」,與釋尊一樣擁有佛的生命境界,負有以菩薩的姿態於惡世末法時代廣宣流布妙法的使命。
  地涌菩薩是由上行菩薩、無邊行菩薩、淨行菩薩及安立行菩薩四位導師(引導眾生的領導人)率領。上行菩薩等人於《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中誓言,願於佛滅後弘揚真實的大法。對此,釋尊付囑他們於滅後弘通妙法。所謂付囑,就是付與他們於未來弘法的使命。
  這些都是如經文所說,但尚有一重大問題,那就是《法華經》若是真實,則地涌菩薩事實上是會在佛滅後的何時出現,而且要弘揚的大法為何?
  大聖人指出地涌菩薩出現之時是在末法時代,所要弘揚的大法正是南無妙法蓮華經。
  依照《法華經》此付囑,於末法之初出現,向萬眾說南無妙法蓮華經,不惜身命地弘通此大法的人,就是日蓮大聖人。從此意義來看,日蓮大聖人本身正是地涌菩薩,更相當於其首領上行菩薩。
  又,誠如《諸法實相抄》所言:「此度,務必發大信心,長作法華經之行者,永為日蓮之一門。若與日蓮同意,當是地涌菩薩。既為地涌菩薩,其屬釋尊久遠弟子之事,豈容致疑?」(御書1430頁)
  信受日蓮大聖人的教導,遵照日蓮大聖人的精神,透過折伏、弘教,勤勵於廣布實踐的我們每一個人,皆是地涌菩薩,是末法本佛日蓮大聖人的真正弟子。

(3)不輕菩薩

  於佛滅後的惡世,展現弘通正法應有之實踐方式的,是《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中所說的不輕菩薩之實踐。
  不輕菩薩是釋尊於過去世修行時的姿態之一,講說「二十四字法華經」,不斷禮拜包括迫害自己的一切眾生。
  「二十四字法華經」是指以二十四個字表現《法華經》精髓的經文,因而如此命名。其內容如下:「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
  此經文清楚地展現出《法華經》思想──萬人的生命中都具有佛性,因此要尊敬所有人的生命。
  不輕菩薩邊宣說「二十四字法華經」,即使被慢心的眾人用杖木擊打或丟擲石頭,遭受種種迫害,仍然堅強忍耐,貫徹對眾人行禮拜,由於此功德而成佛。
  惡世末法也是「紛爭」的時代。為了改變此紛爭時代,唯有每個人相信「自他皆具佛性」,持續「敬人」的行動之外,別無他法。佛教示身為人最崇高的行動就是「敬人」,教導萬人要貫徹等同於不輕的實踐。
  關於為人之道,大聖人教示:「一代肝心是法華經,法華經修行之肝心在不輕品。不輕菩薩之敬人是何事?教主釋尊出世之本懷在示為人之道。惶恐、惶恐。賢為人,愚為畜。」(御書1222頁)
  不輕菩薩相信自他皆具佛性,努力把這佛性顯現出來。這裡明確指出,體悟不輕之實踐所象徵的「為人之道」,正是佛法的目的。

(二)日蓮大聖人與《法華經》

  在此學習,若於末法弘通《法華經》,大難必然興起,以及日蓮大聖人遭遇如經文所示之大難而弘通《法華經》,是身讀《法華經》、證明《法華經》的「法華經行者」這事。

(1)末法的法華經行者

  日蓮大聖人依照《法華經》經文實踐,且超越大難弘通了妙法,因而稱其自身為「法華經行者」。
  《法華經》中闡示,在釋尊滅後,信奉、修行、弘揚《法華經》的人,會受到種種迫害。

猶多怨嫉,況滅度後

  《法師品第十》中說:「如來現在猶多怨嫉,況滅度後。」
  在末法,遭遇比釋尊在世時更激烈怨嫉之難的,只有日蓮大聖人。

六難九易

  釋尊在《見寶塔品第十一》中說出六難九易,強調在其滅後受持並弘揚《法華經》是如何困難之事,勸導菩薩們立誓於釋尊滅後弘通《法華經》。
  「六難」是指於釋尊滅後,對於《法華經》要能①廣說、②書寫、③暫讀、④為一人說、⑤問其意義、⑥受持等,是六件困難的事。
  「九易」是指,例如「將須彌山擲置他方無數佛土上」、「將大地放於腳上昇至梵天」、「背著乾草進入大火中也不會著火」、「講說如恆河沙數之多的經典」等九件事。
  九易所舉出的九個事例,無論哪一項,皆是一般根本難以做到的事,但是與在末法弘通《法華經》的六件難事相比,尚屬易事。為何弘揚《法華經》如此困難,是因為實際會遭遇迫害、反抗等「難」。這強烈表現出佛的心願,就是勸勉大家於釋尊滅後惡世弘通《法華經》這難中至難之事。

三類強敵

  《勸持品第十三》的二十行偈揭示,在惡世末法弘揚《法華經》者,會遭遇三種頑強迫害的人,即「三類強敵」,就是俗眾增上慢、道門增上慢及僭聖增上慢。
  第一、俗眾增上慢,是指對佛法無知、迫害法華經行者的眾生。大聖人如經文所示,因為弘揚《法華經》而被惡口罵詈,遭受刀杖之難。
  第二、道門增上慢,是指迫害法華經行者的出家人。大聖人在世當時的諸宗僧侶因為執著於自己低劣的想法而毀謗《法華經》,迫害大聖人。
  第三、僭聖增上慢,「僭聖」是指「偽裝成聖人」的高僧。在日蓮大聖人時代,極樂寺良觀等人即是屬於僭聖增上慢。表面上受到鐮倉眾人崇敬為聖人,但其本心是貪圖自己的利益,懷抱惡意要陷害法華經行者。良觀奉承幕府高官的夫人,進讒言煽動權力者,謀劃彈壓大聖人,導致發生龍口法難和佐渡流罪。
  而大聖人兩度遭受流刑──伊豆流罪與佐渡流罪,身讀了《勸持品》二十行偈所言「數數見擯出」之經文。
  日蓮大聖人遭遇了正如經文所示,由三類強敵所引發的大難。

  大聖人因為弘揚《法華經》而遇難,完全符合經文所示之預言,所以於《撰時抄》教示:「日蓮為日本第一之法華經行者,敢云無可置疑。」(御書303頁)「日蓮是閻浮第一之法華經行者。」(御書285頁)
  由此可見,《法華經》就是預言大聖人會於末法出現,以及有怎樣的行動的一部經典。
  反過來說,由於大聖人身讀了《法華經》,讓《法華經》得以不成虛妄之言,證明了釋尊所言皆是真實。

(2)上行菩薩

  日蓮大聖人一人挺身,率先作為末法法華經行者拼著性命弘揚妙法,這證明大聖人正是受釋尊付囑於末法弘通《法華經》的上行菩薩。
  《法華經‧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說示,被託付於末法弘通《法華經》的上行菩薩等地涌菩薩,是於現實世界照亮人們黑暗的太陽和月亮。
  另外,《從地涌出品第十五》教說地涌菩薩是身處世間的泥沼中,不受煩惱所苦,綻放清淨悟覺之花,結出果實的蓮花。
  這指出了上行菩薩於釋尊滅後,取代釋尊成為教化引導眾生邁向成佛的「末法教主」。
  日蓮大聖人自稱「日蓮」,作為法華經行者,貫徹拯救民眾的行動。從其行動可看出,大聖人充分發揮了《神力品》、《涌出品》的經文所說的,上行菩薩作為太陽、月亮及蓮花的作用。
  日蓮大聖人在外用(外在的姿態、作用)上,是受到釋尊付囑的地涌菩薩上首(領導者、中心者)上行菩薩。與此相對,大聖人的內證(內心的悟得境界)是久遠元初自受用報身如來。久遠元初之佛,是指將生命本身所擁有的尊嚴、人性價值原原本本發揮出來的佛。
  大聖人藉由《法華經》虛空會儀式,將根源的佛生命境界圖顯為曼荼羅,作為末法人們應該信持的御本尊。
  就我們的實踐而言,我們相信南無妙法蓮華經之御本尊,開顯自身內在之妙法,就是在自身顯現久遠元初之佛的生命境界,即在現今我們凡夫的身上,重現久遠元初之佛的實踐。
   創價學會會員將御本尊作為典範、對境來奉拜,相信自身即是妙法當體而唱念南無妙法蓮華經,也廣教他人時,就能與大聖人一樣,顯現自身生命的妙法,開啟佛的境地而獲得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