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幸福的指針
第六章 櫻梅桃李(6-10)
6-10 彼此皆成長的智慧
池田會長於1998年「SGI日」紀念倡言中,以構築和諧與共生的世界為立足點,闡述佛法櫻梅桃李的思想,能將任何差異都轉化為新的價值創造泉源。
真正的教育,不是把人塑造成同樣的模型(如同意識形態教育),而是透過人與人、老師與學生精神交流與觸發當中,薰陶蘊藏於人內在的善性,藉由自律與對他人的同理心,使每個人的個性充分發揮的有效途徑。
佛法有「櫻梅桃李」的哲理,意思是櫻是櫻,梅是梅,桃是桃,李是李,即認同各自的差異,平等地發揮各自所長,共同建立人類共和的世界,使不同的民族與文化能互相尊重、發揮、和平共處。
關於這一點,美國哲學界權威之一,對牧口創會會長的教育哲學深有研究的已故諾頓(David L. Norton)博士,曾從教育的觀點談及「櫻梅桃李」此一佛法思想的意義:
「為了迎接一個重組的世界,教育家的職責是培育學生對不同文化、信念與實踐,產生理解及尊敬之念。恰如櫻、梅、桃、李各有獨到的美,這唯有立足於認同其他文化、信念與實踐也具有良善與真實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實現。這意味學生們必須捨棄認為唯獨自己最熟悉的文化、信念與實踐才是良善與真實的這種偏頗、狹隘的思想。」(《世界公民與人本教育》,1991年10月27日《聖教新聞》)
戶田第二任會長早在戰後東西冷戰意識形態激烈地對立的局勢中,就提倡「地球民族主義」,與現今跳脫狹隘的民族主義及自我中心主義的「世界公民主義」同一根源,可說具有先見之明。
如「文明衝突論」所見,有些人認為文明之間的對立是不可避免的。而我認為,即使有衝突,那也不是文明與文明間的衝突,而是像沉痾般隱藏在各種文明中的蠻性與蠻性的衝突。如果不同文化的民族能堅韌不拔、鍥而不捨地建立一種互相包容、忍耐的關係,而不是企圖強迫對方接受,文化本來就能孕育豐富的人性,文化間的差異反而應視為創造新價值的泉源。
宗教的使命是啟發生命中「讓彼此皆能成長的智慧」。佛典有云:「所謂『妙』,就是開的意思。」(御書文白並列本Ⅰ159頁)人的生命具有無限潛力、向上的特質。現今最為需要的,就是一種能最大限度地發揮這種特質的宗教。人類歷史上曾發生過不少因宗教而引發冤冤相報的流血悲劇,為了避免重蹈覆轍,正如日蓮大聖人所言:「佛法的真實道理不會離開世間事。」(御書文白並列本Ⅲ387頁)宗教首先要以「因應民眾」、「因應社會課題」為第一要義,成為和平競爭的精神基礎。
總之,為了開創希望的未來,我們要實踐戶田第二任會長所指出的,戰勝狹隘的利己主義,作為同樣生活在地球社會的鄰人,推動牧口創會會長所提倡的人道競爭。我們SGI推動的「人間革命」運動精神即在於此。
摘自第二十三回「SGI日」紀念倡言(1998年1月26日)
《創造幸福與和平的智慧》一書彙集池田會長著作中的核心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