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人间革命的实践
第十八章 佛法是对话的宗教(18-4)
18-4 从祈求友人的幸福开始
《法华经的智慧》里叙述有关佛法对话的实践、随喜功德的意义等各种教导。
所谓折伏是指“道出真实”。就因为《法华经》说出真实,所以称之为“折伏的经典”。
在末法时代,诉说《法华经》精髓“南无妙法莲华经”的伟大并加以弘扬的行动,都是“折伏”。
折伏并不是去吵架,而是出自慈爱。
重要的是我们要祈求:“对方能感受到这份真心。”因为透过祈求会产生智慧、确信和欢喜。虽然很辛苦,可是当想到这个人必能幸福,自己也会幸福,这是最令人感到“快乐”的了!
户田先生经常说:“折伏,要乐而为之,不能视为苦差事。”
当然现实上有的人一被折伏就马上能够信解,有的人不是这样。不过,完全不用焦急,不论结果是哪一种情况,认真为对方祈求、诉说的人会有莫大功德。就因为没那么简单,才会使人涌现智慧而成长。只要播下“种子”,将来一定会开花。
因此,根本在于“我也能为佛效力”的这份心,欢欣踊跃地向友人讲述佛法。
* * *
慈悲不是身居高位向下俯视,并非上下的关系,而是横向、水平的关系。这是身为人平等互助的共同感受,基本态度是尊敬对方。
站在“同样为人”的平等立场,相互畅谈、学习,进而悟得“更正确的人生意义”,这“场合”就是折伏。
大圣人在〈立正安国论〉中,称与客人对话的主人为“兰室之友”。入兰室里,花香自然会染于衣上。同样地,对话也应是以慈悲的芳香包容对方。
弘教不是强迫性的,也不是为了组织利益,而是向对方的佛性礼拜,是最尊敬对方的行为。
户田先生说:“怜悯之心,就是折伏的根本。”意即,慈悲才是根本,切不可抱持想驳倒对方,或以“把对方拉入我方阵营”般的对立心态去弘教。
打断对方的话,不问情由地妄下结论,不能算是对话。
即使认为对方的话有点问题,也不可插嘴一一追究,要以广大心胸静心聆听。如此,不但可使对方安心,对方也会想听听你的看法。
所以,佛可说是对话高手。相信释尊、大圣人都拥有“只要见面,就能暖人心房”的人格。人们因而乐于听闻佛的说法。
传说释尊有一则轶事:一位信仰耆那教名叫优婆离的人,他原本想驳倒释尊的理论,反被释尊的人格与智慧所感召,自愿成为佛教徒。
可是释尊却不因此感到得意,反而训谕他:“要好好考虑,你应该是个深思熟虑的人。”
听到释尊这么说,优婆离感动地答道:“我听到有人谣传‘释尊一定要别人供养自己,不准供养他人。主张供养自己和弟子才会有功德,供养他人就没有功德’。”
优婆离明白释尊并非一味强要他接受,便恳请释尊:“请收我为佛教徒。”
耆那教的师匠知道这件事后,便带着弟子们到优婆离的家。虽然优婆离殷勤接待,师匠却责难他:“你这个蠢蛋!前去与对方论理却反被诱导,受教化后归来,像什么话!”
优婆离却彬彬有礼地说道:“那种诱导反而是善,如果我的伙伴、所有王族、婆罗门以及全人类因此受到释尊教化,相信全世界都会永远幸福。”
* * *
我曾经问户田先生:“折伏别人,是否也等于折伏自己?”户田先生答道:“折伏就是要确信自己活着就是南无妙法莲华经,除此之外无他。所以折伏不用耍花招,也没有其他方法。末法的折伏就只有确信‘自己就是南无妙法莲华经’这一点。”
又说:“当确信自己就是南无妙法莲华经,这就是终极的折伏。”他以毅然的口气,教示青年此真实法理。
* * *
遵照大圣人的教示实践,就是“随喜”的信心。学会一直以“遵照《御书》”为根本精神奋斗至今,所以学会才有真正的欢喜与功德。
也就是说,没有比感受到活在广布天地的喜悦更大的功德,也没有比弘教更大的欢喜。由于自己的对话,使得他人日渐幸福,没有比这种事更令人高兴的了。若能见到他人幸福而感到欢喜,自身的生命也将日益净化。
因此,折伏时不可傲慢,哪怕是一句话,也应洋溢着为人宣说佛法的喜悦。
而且重要的是,折伏时,不管对方是否赞同,仍能获得功德。
〈随喜品〉中说到,劝人来听闻《法华经》,就是在累积功德了。在听佛法的会场上,腾出位子让别人坐也有功德。何况,主动为他人诉说佛法,更是莫大的功德。
问题不在于对方是否入信,我们只要赞扬妙法,让人听闻,就会累积大功德,能有这份自觉,自然心生欢喜。
我们也应由衷赞扬实践弘教的人,因为这些人是尊贵无比的“佛的使者”,当自他皆能涌现欢喜时,广宣流布将更加前进。
总之,喜欢御本尊、喜欢唱题、喜欢学会活动,这种“信心”强盛的人,必能获得源源涌出的“随喜功德”。
摘自《法华经的智慧》(日文,1996年11月〈第二册〉、1999年9月〈第五册〉出版)
《创造幸福与和平的智慧》一书汇集池田大作著作中的核心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