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代對話:談佛教、恐懼與夢想

六張肖像照片的組圖。
(照片來源:德國SGI)

德國的創價學會青年會員們與兩位長年修行日蓮佛法的前輩,君子‧布魯默(Kimiko Brummer)以及松野祥治請教佛教如何看待恐懼與夢想。

瑪麗娜・安德烈埃(Marina Andreae):我的夢想是成為一名醫生。然而,當我想到醫者的責任、可能發生的失誤和必須完成的事情時,我經常擔心自己做不到或無法勝任。我該怎麼克服呢?

祥治:首先,我認為嘗試新事物時感覺害怕是絕對正常的。我雖然已經74歲了,我也並非沒有恐懼。所以我能理解,作為未來還需要面對許多未知數的年輕一代,你們有更多的恐懼。沒有人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但有一點是「絕對確定的」:我們終有一刻會死去。佛法讓我們能為生命中隨時可能到來的這一時刻和其他關鍵時刻做好準備。

所幸的是,我們受持「南無妙法蓮華經」,這是貫穿宇宙、生命的永遠法則,涵蓋了生與死。因此,我們可以說,「我已經擁有了最重要的東西。無論遭遇什麼事,我都會接受挑戰並從中學習。我正在為下一世或再下一世累積經驗。」這樣想,就會是一個全然不同的視角。

歸根結柢,信仰是一個了解自己的過程:我是誰?生命是什麼?我想如何生活?這些問題都是出發點。

如果你因為恐懼而沒有實現自己的職業願景甚至人生目標,那將是一個遺憾。真的,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你終究會是勝利者,因為你能唱念「南無妙法蓮華經(Nam-myoho-renge-kyo)」(這個行為稱為「唱題」),這是一個實踐變革的修行。所以,請不要害怕。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鼓起勇氣。這是我的建議。

君子:我和祥治是同一個世代。很高興能和你們年輕人交流。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希望和夢想。然而生活總不會永遠一帆風順,所以我們需要有勇氣。倘若我們無法認清自己的價值,不能過上自信的人生時,確實很遺憾。因為如果你能相信自己的可能性和獨有的潛力,你就能為你的生命創造巨大的價值。

歸根結柢,信仰是一個了解自己的過程:我是誰?生命是什麼?我想如何生活?這些問題都是出發點。信仰就是起點,佛教鼓勵我們出發去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不過,我們必須親自走這條路,不應該把別人、我們的環境或某些情況當成了我們的生命主軸。應該撇除疑礙,按照你明確的決心去生活,追求你的夢想,忠於自己!能夠成就此事的勇氣就在生命裡,我們只需要把這種勇氣從生命深處發掘出來。這就是佛法修行的目的。

克服恐懼

路易斯・豐克(Louis Funke):從佛教的角度來看,恐懼基本上是負面的嗎?而夢想在我們的生活中又總是正面的嗎?

一名男性青年、一名女性青年和一名婦女的組圖。
由左至右:瑪麗娜、路易斯、君子 (照片來源:德國SGI)

君子:正如祥治所說,我們都有恐懼。因為害怕失敗而放棄夢想是青年可能犯的最糟糕的錯誤。過去已經過去,未來還遙不可及。繼續前進,專注於眼前的事情,不斷告訴自己:「今天,我從眼前這一刻開始。」

重要的是邁出第一步。一旦你做到了,就會有勇氣採取下一步行動。如果你能抱持「就是此刻,我要開始實現夢想」的態度,夢想就總會是正向的。

祥治: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無論你的夢想多小或多大,最糟糕就是被恐懼阻礙了夢想。

無論出現什麼問題,我們都有最強大的力量,那就是來自唱題的力量,它能激活我們內在本有的佛性。但這種力量必須要實踐才能發揮作用。日蓮大聖人向我們展示了作為人,我們是有能力克服各種難題。這就是為什麼我希望青年有堅定的信心和強盛的決心。當我們以信心跨越困難並積累經驗時,我們會意識到佛的力量就在我們的生命裡,這力量能化不可能為可能。

當我們只嘗試自己認為有把握的事情且從不面對我們的恐懼時,人類又談何發展呢?我們必須勇於挑戰尚未嘗試過的新事物。踏出如此勇敢的步伐正是帶來發展的關鍵。

夢想的必要性

安娜・科爾比奧利:我怎麼知道我的夢想對我而言是有益處的?

祥治:擁有夢想是很珍貴的。即使在我這個年紀,我仍然有夢想。如果沒有夢想,你就沒有希望。不管你的夢想是否成真,你都應該擁有夢想。當然,為了實現夢想,你也需要有具體的目標。從這個角度來看,沒有夢想的生活實際上是一種官僚主義,在這當中,你只會規規矩矩地維持生計,直到退休。但通過佛法修行,我們可以實現的遠超於此。

當我們只嘗試自己認為有把握的事情且從不面對我們的恐懼時,人類又談何發展呢?

當我們懷有大大小小的夢想,並開始朝著這些夢想邁出具體的步伐時,我們的能力就會提升,進而發掘出難以想像的本領。負面的經歷和陳舊的思維模式,比如「這個我無法做到;這是不可能的」,這些將逐漸消失,而一直潛伏於我們生命裡,長期被遺忘的種種潛能將隨之蘇生。

君子:夢想反映了我們內心最深切的渴望。邁出實現夢想的第一步是最重要的。馬丁‧路德‧金曾經說過:「你不需要看到整個樓梯,只要踏出第一步就好。」

當我們站著不前進的時候,就只能從一個角度看問題。但當我們開始移動並不斷前進時,我們就能看到許多新的面向,自然就打開出路了,我們也可以更清楚地判斷這個夢想對我們是否有益。也許不會馬上看到結果。很多時候,我們不會總是得到自己期望的結果。然而,如果我們不邁出第一步,就肯定不會收穫任何結果,更永遠不會達到我們的目標。

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決心視為「因」──如同我們種下的種子。土壤中的種子肉眼看不到,但到某個時候,就會看到一株小嫩芽衝破了土壤。在這株嫩芽上,葉子成長,後來樹枝也形成,隨著時間的推移,長成了一棵大樹。如果你有很大的決心和耐心,種子就會長成一棵大樹。你不應該等待種子自己播種。現在正是你去種下這些種子的時候了。

池田會長曾經出席日本創價學會一場作家組別的會議。當他問及其中一名參與者其專業時,該參與者回答說不覺得自己是一個好作家,因為他只寫廉價的情色小說。周圍的人經常批評他寫這種「垃圾小說」。他說自己無法進步,於是問池田會長自己該怎麼辦。池田會長鼓勵他盡全力寫廉價小說!

後來,我在為潮出版社工作時認識了這位先生。他告訴我,他將這個鼓勵銘記在心並付諸實踐。他寫了又寫,在他寫了無數本廉價小說之後,有一天他厭倦了,他再也寫不出另一本了。他就是對這件事感到厭煩,想做點別的了。

因此,他開始寫一部「真正的」小說,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與我分享了這段經歷,並說:「我非常感謝池田會長鼓勵我繼續前進。通過這件事,我找到了自己的目標,也能夠充分發揮我的潛力。」這就是我想分享的。所以,繼續前進吧!

一個人的重要性

尤利烏斯‧舒斯特(Julius Schuster):我擔心人類正在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我經常感到很無能為力。我了解這項危機,儘管我可能沒有總採取可持續的行動。我們為什麼要毀滅自己?

一名男性、一名年輕女性和一名年輕男性的組圖。
由左至右:祥治、安娜、尤利烏斯 (照片來源:德國SGI)

君子:我最近偶然讀到一篇關於登山家野口健的文章。他在學校表現很差,離開學校時還沒能畢業。有天,他發現了一本關於一位著名登山家的書,這本書激發了他想在生命中創造一些價值的想法。結果,他下定決心也去攀爬一座高山。25歲時,他成功地登上了珠穆朗瑪峰,成為了當時完成攀登七大洲最高峰當中最年輕的人,這使他非常出名。然而,擔任他的登山嚮導的當地夏爾巴人,儘管冒著生命危險支持和保護他,卻沒有受到任何注目。

夏爾巴人是尼泊爾大部分山區的民族。他們生活貧困,不幸的是,接受良好學校教育的機會也非常有限。出於對登山嚮導的感激,野口先生為夏爾巴孤兒設立了一個基金。在尼泊爾的一個村莊裡,他問了孩子們的夢想是什麼。翻譯員說,這個村莊的孩子們沒有夢想,因為他們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也沒有書本、電視或電力供應。

野口先生在那裡建了一所學校,村裡的氣氛發生了變化。幾年後,他再次來到村子,再次問孩子們的夢想是什麼。現在他們有了夢想,回答說,「我想成為一名教師」,「我想成為一名飛行員」。

他還注意到山上到處都是垃圾,於是他組織了一個由登山者組成的小組,一起收集垃圾。起初,人們嘲笑他,說不可能把所有的垃圾都清理乾淨。然而,他的倡議慢慢地實現了。

他說,我們開始行動時可能向前邁出五步。但是之後,我們可能會遇到不得不後退四步的狀況。即使如此,一旦我們開始向前走,就再也不會回到原點,過程中取得進展的每一步都切實存在。也因為邁出了第一步,我們能向前再邁出另一步。這種連續性才是最重要的。他還說,他的態度就是永不放棄。

馬丁‧路德‧金曾經說過:「你不需要看到整個樓梯,只要踏出第一步就好。」

我還記得池田會長曾說過一片大森林始於第一顆種子。長河始於第一滴水。發展一個更美好的社會始於一個人。這意味著你可以像野口先生一樣,從你所在之處開始,邁出第一步。他只是一個人,但他看到了問題,採取了行動,並做出了改變。他的故事真的激勵了我,我希望也激勵了你。

祥治:佛陀釋迦牟尼也問過自己同樣的問題──我們在這地球上是否有未來。他的回答是,每個人都應該進行自己的內在變革。這就是解決的辦法。日蓮大聖人也提過這個問題,並分析說,導致戰爭、饑荒和疫情等災難的是貪、瞋、癡三毒。

造成災難的原因是人類本身。全球災難的根源就在我們生命中,我們必需克服它們。正如池田會長一直強調的那樣,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人間革命(人性變革)最為重要。我們應該在全球傳播這種意識。

《法華經》
擁抱宇宙中每一個生命的價值。作為佛道修行的一部份,我們誦讀《法華經》的經文,當中有這樣一段:「每自作是念,以何令眾生,得入無上道,速成就佛身」(不時自己這樣心想,要如何引導眾生,得以進入最高的佛道,迅速成就佛身)。「成就佛身」也就是成就最高的幸福境涯。這段經文所闡述的內容就是所有佛的夢想。

我個人的夢想是年輕世代革新我們的社會。我的夢想是我們把幸福的哲學傳遍全世界。我希望你們青年們站在這場運動的最前線。

這篇對話錄摘自德國SGI刊物Forum裡的系列文章。在該系列中,年輕人就日常生活的課題和挑戰請教長年修行日蓮佛法的前輩。歡迎閱讀該系列的首篇文章「看著同一個方向:佛教的愛情觀與友情觀」。

松野祥治先生於本文發表前離世,在此對松野先生表示最誠摯的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