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屠殺的痛苦中蘇生:筆述未曾說出口的記憶
1975年4月,當時在波爾布特奪取政權後的統治之下,柬埔寨經歷了史上最黑暗的其中一段時期:紅色高棉(柬埔寨共產黨)時期。當時的政權試圖使國家倒退回中世紀,驅趕人民離開城市並強迫他們到農村從事耕作。強制性的肅清、飢荒以及過度勞動造成了約200萬人的死亡。
在這個時期開始時,貢・提達(Kong Thyda)僅15歲,她在這篇文章中分享了自己在柬埔寨大屠殺之下的經歷以及她的佛道修行如何幫助她治癒這段傷痛。
過去的40多年,那些鞭打聲、人們的慘叫聲都縈繞在耳邊,我曾努力嘗試要抹去這些記憶。現在,我將這些記憶都視作為了未來的世代,必須持續流傳下去的歷史。
1975年4月17日,當時的我15歲,柬埔寨當時是由紅色高棉(柬埔寨共產黨)所統治。
那是一段任何人都難以想像的艱辛歲月。市場、學校、寺廟突然關閉。貨幣失去價值、個人財產充公。房子、土地、莊稼、車輛、牲畜、甚至珠寶──所有個人財產都被沒收。我們被告知,所有個人所屬物品都必須裝在一個小袋子中。當權政府依據年齡、性別、婚姻狀況將所有人分成不同群體,我們必須在這些群體中共同生活。
從柬埔寨大屠殺生還
我的家和其他家庭一樣,就是這樣被拆散的。我是機動隊的一員,時常被調動到不同的區域從事田間勞動。我們幾乎沒有休息時間,從早到晚,有時候甚至得徹夜地工作。
人們因為飢荒、疾病死亡。甚至連樹上結出的果實都被視為國家財產,未經許可不得擅自摘採或食用。最可怕的是,人們得時刻擔心被當權者以隨機、任意的理由處決。任何人只要被視為是知識分子都會被處死,富家子弟、教師、軍人、前政府官員、被人說工作懈怠、工作太辛苦的人、藝人以及被認為太有群眾魅力的人也都會被視為眼中釘處死。據估計,四分之一的人口,即近200萬人死亡或被殺害。
為何我要遭遇這些?生命是什麼?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1979年1月,紅色高棉的政權瓦解,我當時19歲。我不知道自己是否還活著。我感覺自己的內心已經死亡。
過了很久之後,我得以與家人重聚。然而,兩位哥哥已經死去,一位死於飢餓,另一位自我了斷了。我經常受幻覺所擾:樹叢裡看守者凶惡的目光和被鞭打的場景。我問自己:「為何我要遭遇這些?生命是什麼?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發現佛法與希望
有一天,我在聆聽廣播節目,主持人提到了日蓮佛法。我聚精會神地聆聽關於這個妙法「南無妙法蓮華經」和唱念「南無妙法蓮華經」(Nam-myoho-renge-kyo)能夠使人湧現生命的潛能,獲得絕對幸福的觀點。我於2015年主動接洽了柬埔寨SGI,並與當地的會員取得了聯繫。
我想了解如何才能克服過去的憤怒與悲痛。除了修行這個佛法,我已別無他法。在創價學會裡,我找到了一個人們可以敞開心扉,無所不談的環境,人們可以傾吐生活中所經歷過的痛苦、自身的弱點、勇氣;在這裡,人們以溫暖的心,相互尊重、相互鼓勵,為彼此的生活帶來希望並建立起強韌的人際關係。
我才明白,造成屠殺的是人心。因此,需要改變的是人心。我也萌生了要將自己青少年時所親身經歷的大屠殺都紀錄下來的念頭。我發現這是自己能夠為和平所做的行動。
將痛苦昇華為人生的意義
在柬埔寨,每位倖存者都失去親戚或朋友。但大家都不談論這些,因為太痛苦而說不出口。
然而,當我得知池田大作會長花了數十年撰寫小說《人間革命》和《新人間革命》,為的是將和平的哲學留給後世,我開始改變了自己的想法。我覺得,將過去的教訓傳達給未來世代就是我的使命。我開始這麼想:柬埔寨人民遭受了如此深重的苦難,應該也能為和平做出巨大的貢獻。
為未來世代留下紀錄
在柬埔寨,紀錄個人親身經歷過這段大屠殺的書籍很少。對於人口數過半的年齡層皆低於30歲而言,將這段歷史流傳下去尤其重要。
出版自己書籍的過程困難重重,像是必須找出拘留所的正式名稱和地點、申請出版許可以及校對等。
在2018年,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籍《32號中心的記憶》(Memories of Center 32),講述了我在紅色高棉統治時期的童年,以及當時在32號中心(類似監獄)裡所目睹的可怕經歷。之後,我又寫了第二本書,是一本講述人們在大屠殺後重整自己人生的小說。
絕不讓大屠殺再次發生
我不清楚自己從何時開始,心境變得如此安穩,但我認為這是我修行佛法而有的成果。在我們的生命中確立起真正的幸福,需要的是深層且恰當的治療。這是創價學會之所以如此重要的原因。
我覺得自己成功轉換了宿命。我的想法與理解事物的觀點有了轉變。我對人生的看法改變了,我成為了想要為他人的人生、社會和世界作出貢獻的人。過去的痛苦消逝,已變成了使自己有所學習的生命體悟。怨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慈悲。
我要為了柬埔寨的孩童寫作,也計畫要完成第三本書籍。我希望,在我們的世代能夠徹底消除戰爭與暴力。為此,我將持續提筆寫作。
任何親身經歷都能創造出價值,對我而言,那就是寫作。我將一切付諸筆墨,這樣就能為防止大屠殺再次發生,盡自己的一份心力。
來源: 2023年5月19日日本創價學會刊物《聖教新聞》